體壇最近的熱話都是香港計劃申辦2023年亞運;很多學者也對事件發出意見,當中包括我中大碩士課程的教授,嚴進洪博士,他表示舉辦運動會最重要是硬件和軟件的配合。
硬件上,場館建設可由政府投資,又或者是與鄰近城市合辦和借用場地,是可以應付得來的;但是在軟件上,香港就要面對重大考驗。嚴博士所提到的「軟件」,就是人力資源和市民的參與。
香港的體育文化在近幾年有明顯改善,的確多了市民運動和留意體育消息,不過整體水平就有點參差;以上年的東亞運動會為例,有人投訴坐位不夠,但亦有人不知道香港舉辦東亞運。而今次計劃申辦亞運,社會上就出現了不少反對的聲音。
其實在反對的人群中,有多少人認真地閱讀和分析過諮詢文件?還是抱住人云亦云的心態?當然,反對是有原因的,今次諮詢的確有點倉促,而且140多億的直接成本絕非小數目;但是只要想一想,這個財政預算是計劃一個13年後的項目,並借機會改善社會體育意識,生活質素和令市民團結一致的話,計劃是值得支持的。
申辦亞運與否並沒有一個正確答案,但如果主辦單位能夠展示出具體計劃,又得到市民支持,舉辦運動會一定會帶來理想收益。
文:蔡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