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擴闊工作視野,蔣小姐隻身從內地到香港工作,早前因病在醫院花了近萬元,認為需有基本保障,並計劃儲退休金。專家指出,蔣小姐資金緊絀,可投保儲蓄成份保險,而首次投保,投保額可較低,但保障宜全面,隨年齡增長再按需要添加保額。
記者:黃碧珊 攝影:梁鑑章
蔣小姐受聘於香港公司,每月最大負擔是5000元租金開支,每月盈餘約1200元(圖1)。上月因病入院,花了近萬元,她說:「我不是香港公民,入公立醫院費用與私家醫院差不多,希望購買保險得到基本保障。」除醫療保險,蔣小姐計劃購買其他保險,有需要時家人可得到保障。
買儲蓄保50萬保額已夠
此外,她亦開始為退休籌謀,但市場上,一般月供股票及基金,入場費最少1000元,若月供投資,每月僅餘200元可供支付保費,選擇少,保障亦不足。
萬利理財總裁張佩儀認為蔣小姐應先購買保險,待收入增加才部署退休計劃。
她建議蔣小姐選擇具儲蓄成份的保險計劃,首次投保宜包括人壽、危疾、醫療及意外。
內地人士購買香港保險產品,一般需在港簽單,並提供入境證明,張佩儀提醒,有些條款或受保事項未必與香港人相同,而且保費有機會較高。
蔣小姐現沒有家庭或其他財務負擔,故壽險保額50萬元已足夠,若不幸離世,亦可為家人提供經濟支援。至於危疾、醫療及意外保險,則可於遇上事故時,減輕個人負擔。危疾及醫療保險均與健康有關,但性質不同,前者為患上指定受保疾病,可索取賠償作醫療費用,醫療保險受保範圍包括住院及手術費用。
雖然有儲蓄成份的終身壽險,保費較定期壽險高,但投保人除了得到壽險保額,還有紅利(表1)。假設蔣小姐購買50萬元保額的終身壽險,保障至100歲,定額供款25年,每月保費約500元。
60歲時退保,按預設年利率4厘計算,非保證紅利約18萬元,100歲時預期紅利204萬元。張佩儀指,當人生階段轉變,如結婚、置業後,可以保費較低的定期壽險補充。危疾保額同為50萬元,每月定額保費約400元,供至65歲(表2)。
意外保險受保範圍包括因意外需要接受治療,造成暫時或永久傷殘,甚至死亡的賠償。
張佩儀建議,以一年收入作意外保額,即約20萬元,加上2萬元意外醫療費用,及每次意外最高1000元、每年最多3000元的中醫跌打及針灸,每月保費約60元。
【個案】
讀者:蔣小姐
年齡:30歲
狀況:國內居民,在港工作
職業:助理經理
月入:1.6萬元
每月支出:1.48萬元
資產:現金10萬元
目標:有基本保障及策劃退休
有機加價
醫療意外保 需按年續保
至於醫療保障,投保前應注意有些醫療保險只接受本地治療,有些則是全球性。部份醫療保險,每月保費118至202元(表3)。假設醫療保險每月保費200元,加上上述壽險及意外保險等,每月保費1175元,蔣小姐可以應付,但要注意醫療及意外保險需按年續保,保費有機會每年遞增。
任何國籍均可在港投保
保柏醫療保險市場部助理總經理陳慧儀表示,任何國籍人士均可在香港購買醫療保險,但一般保險公司要求投保人出示香港身份證明文件或銀行賬戶證明,並須在香港簽單。由於蔣小姐長期留港工作,在香港投保,患病時可確保有足夠保障,索償可直接在港辦理,較為方便。
她又提醒,因保障範圍及項目,是按香港私家醫院的收費模式設計,故某些保障範圍可能未必適用於國內醫院。如需在外地工作逾半年,建議於當地直接投保,保障範圍及金額較符合當地醫院醫療收費水平及模式。若是短期(如幾個月),則可在原居地購買,但要留意計劃能否提供全球性保障,及是否適用於當地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