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天土地拍賣以前,市場人士都知道準備拍賣的柴灣土地鄰近墳場,土地面積細,有潛在危險斜坡。可是,他們不但估計地皮可以順利售出,有些還認為地價可以達到每呎五、六千元。實際的情況是,政府開價雖然只是五億多元(每呎三千四百元左右),十多家到場的發展商都不肯舉手承價,大家「你眼望我眼」。其後拍賣官三度警告將收回土地,發展商仍不為所動,不肯出價,最終政府被迫收回土地。對上次政府被迫收回拍賣的土地已是一九九四年!
不過,柴灣的土地無人承價要收回絕不意味樓市一面倒轉吹淡風。同一天拍賣的粉嶺地皮競投激烈,成交價高達四億六千萬元(每呎地價超過三千元),落成後要賣五千多元一呎才能獲利。到昨天,發展商再出擊,成功以十一億多元的價格(每呎七千多元)勾出九龍塘一幅土地,將於下月初拍賣。
這邊廂,三千多元一呎的港島市區土地無人問津;那邊廂,粉嶺小型地皮爭崩頭,九龍塘地皮更以每呎七千多元被勾出,到真正拍賣時成交價又可能在每呎一萬元以上。這些矛盾、混亂的市場訊息究竟該如何理解、究竟反映了甚麼情況呢?
第一個最清楚不過的訊息是,真正主導樓市政策及方向特別是住宅供應的不是特區政府,而是地產商。柴灣的土地是特區政府為了增加中小型住宅供應而主動推出拍賣的。只是政府這番苦心得不到響應,這個算盤打不響,因為發展商根本沒打算配合政府政策。他們眼見中小型住宅有限,承接力成疑;再加上地皮本身有各種缺陷,大大小小發展商便卻步不前,任由土地被收回。而當發展商都不合作,不願參與時,政府想增加住宅供應的目標便落實不了,更不要說可以迅速平衡供應,穩住樓價。
另一個重要訊息是樓市包括樓價變化又快又急,政府、散戶不容易跟得上。幾天前市場對柴灣土地的評價仍相當正面,認為地價可高達五千多元,還會成為發展商爭奪的搶手貨。誰知道當土地真正推出市場時反應卻來個一百八十度急變,好端端的市區土地忽然變成無人問津的倉底貨,還要被迫收回。這種大起大落的市場情緒及訊息不但令準買家、小投資者覺得難以適從,負責制訂房屋政策特別是資助置業政策的特區政府同樣被弄得暈頭轉向,不知如何落墨,甚至可能因為市況轉變太急太快而作出錯誤的決定。
事實上香港樓市向來升得快跌得急。九七年七月回歸特區政府還在頭痛樓價太高,要想方設法協助「無殼蝸牛」。到十月亞洲金融風暴後樓價短期內下跌三、四成,不管是豪宅、大型屋苑、中小型住宅都乏人問津;拿了政府置業貸款趕上車買樓的市民登時成為樓蟹,動彈不得。顯而易見,昨天出現的「流拍」情況是個警號,是要提醒特區政府、準買家、投資者香港樓市大起大落的本質,是要提醒大家特別是政府在介入樓市時要特別小心,不能倉卒行事,更不能忘記以往的慘痛教訓。否則,一時的資助,一時的優惠政策可能令市民、置業者要承受長期的困擾與苦痛。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