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香港應否申辦二○二三年亞運會,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日前於報章撰文〈港辦亞運,值!〉,試圖為申辦辯解,可惜仍然無法給出令人滿意和合理的解釋。
沒有理由扛下這苦差
輿論普遍質疑,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是否還需要通過舉辦大型綜合運動會去提升城市綜合實力。從政府公佈那高達一百四十五億元的預算開支,而可量化的經濟收益卻只有四至六億元,在沒有充份的理由下,何必要扛下這份吃力不討好的苦差?當亞洲各地城市競相舉行大型運動會,是否代表香港非趕堆湊熱鬧不可?曾局長認為舉辦亞運能夠吸引人才、科技、投資、企業和遊客,問題是套用在香港這個已發展地區,其邊際成本會否高得不成比例?投放資源於基礎建設、優勢行業豈非更直截了當,何須申辦亞運多此一舉?
沒錯,英國倫敦、美國芝加哥、日本東京都去湊熱鬧,可是人家申辦的是真正國際性的奧運會,曾局長文中反問:「香港已經超過倫敦了嗎?超過了芝加哥、東京了嗎?」言下之意,難道香港要在超英趕美追日以後,才有不辦亞運的理由?更何況,也不見得曾局長眼中的世界級城市舉辦世界級運動會就是正確的決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初便曾發表報告,質疑舉辦大型體育的經濟效益。筆者尚未崇洋至冲昏頭腦,更何況根正苗紅的曾局長?
隨着興建費用不斷增加,倫敦奧運預算已較申辦時調升超過四倍至逾九十億英鎊。需知道,倫敦市背後還有英國政府作財政補助,甚至可通過發行全國性彩票籌集資金。然而,香港在財政上獨立於中央政府,加上缺乏商業贊助的情況下,到最後還不是由納稅人來一力承擔開支?
更要命的是,當局不斷試圖說服公眾有關設施不會淪為「大白象」工程,卻不曾交代會如何善用這些設施,從前的東亞運沒有,今天的亞運也沒有。試問缺乏最起碼的設施後續計劃(legacyplan),社會如何能夠監察資源是否用得其所?如此馬虎的公眾諮詢文件,恍如精心盤算過後的例行公事,試問怎能釋除公眾對亞運「大白象」的疑慮?
料不能掀起全民熱情
「社會開始有能力支持普及體育,有能力支持在若干運動項目上讓具有潛質的市民去追求自己的夢想,為香港人爭取殊榮。」曾局長文中如是說。在發展體育的策略上,普及體育和精英體育實在不應混為一談。前者指在社區鼓勵市民參與體育運動,而籌辦大型運動會實際上和精英運動員的關連更大。主場因素或許有助運動員取得佳績,可是將資源直接投放於培訓運動員不是更為實際嗎?
在提升生活質素方面,曾局長希望通過亞運鼓勵市民公餘多做運動來強身健體。可是,當本港工時名列世界前茅,公餘運動不也是一種有閒階級的奢侈品?在這結構性問題不變的前提下,曾局長要掀起全民體育的熱情恐怕只會事與願違。
縱使本港應否舉辦亞運會疑問重重,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倘申辦成功,毫無疑問會成為曾局長任內最重要的政績工程。面子工程早已成為今天中國的國技,甚至另類的全民運動。無怪曾局長可以臉不紅,耳不赤,誇誇而談:港辦亞運,值!
亦彤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