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緩治療末期腎病四醫院推行 提供輔導電話解難

紓緩治療末期腎病
四醫院推行 提供輔導電話解難

【本報訊】全港約有4,000個末期腎衰竭患者,部份因同時有其他頑疾如糖尿病及心臟病,權衡利害後,決定不進行俗稱洗肚的腹膜透析,以減輕家人照顧壓力及維持正常社交。醫院管理局今年中開始於四間醫院展開先導計劃,為此類病人提供紓緩治療,包括護士家訪、社工心靈輔導及電話熱線解答病情疑問,希望提升病人及家屬生活質素,讓病人舒適地度過最後日子。記者:張文傑

紓緩治療在癌症患者中早已十分普遍,但未廣泛推廣至其他難治之症如腎衰竭患者。明愛醫院於06年起自行研究,如何有效為腎衰竭四期及五期患者作紓緩治療,其中梁女士的家姑趙巧蘭是參與者之一。
梁女士表示,奶奶患病時80多歲,決定「順其自然」,選擇定期食藥而不洗肚。由於其奶奶病情反覆,經常喊痛,照顧上有一定難度,「佢會腳腫,要成日幫佢揼骨、按腳」,又不可讓她喝太多水及吃太鹹的食物,「佢鍾意食鹹酸菜,話唔食都想嗒吓」。

助家屬照顧病人需要

梁女士初期常為奶奶的不適症狀擔驚受怕,「佢一腳腫就好驚,驚唔知係咪畀咗太多水佢飲」。後來明愛醫院紓緩治療的醫療團隊協助,在兩次覆診之間提供家訪服務,教導她有關腎衰竭各項症狀的原因及處理方法,加上社工提供心理輔導,令她在照顧時更得心應手,在其奶奶去年11月過身前一段日子,一家人可以陪她安度餘生。
明愛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謝文華醫生表示,醫管局今年7月正式撥款,在明愛醫院、聯合醫院、律敦治醫院及沙田醫院試行,計劃中亦包括提早為腎衰竭患者講解洗肚利弊,讓病人在仍有自主能力時,與家人共同商量一旦病情踏入末期的處理方案。
謝文華指據醫院早前統計,有58.5%病人自行決定是否洗肚,「各有原因,我哋應該尊重病人決定」。
醫管局社區及基層健康服務總行政經理戴兆群醫生,預計此計劃本年度可幫助800名患者,下個財政年度會再擴展至伊利沙伯醫院、葛量洪醫院、屯門醫院及聖母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