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壓倒多數 居屋任務結束

反對壓倒多數 居屋任務結束

【本報訊】居屋復建與否是無樓一族最關心議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表明,政府不能以「倒模式」復建居屋去解決協助市民置業問題,強調諮詢期間雖接到多數意見認為要復建居屋,但當中也不乏強烈反對復建居屋聲音。據了解,特首曾蔭權下月發表施政報告時不會提及復建居屋,意味居屋的歷史任務正式告終。

保三年上樓 不放公屋地

當局初步分析資助市民自置居所公眾諮詢的結果,發現多數意見認為現時樓價高企不下,政府應出手復建居屋以協助中低階層置業。不過,也有不少意見認為,土地資源珍貴,政府不應重蹈「八萬五」覆轍,如樓價一旦下跌,居屋業主有可能變成負資產。
鄭汝樺昨在記者會多次強調,諮詢結果顯示贊成以復建居屋方式資助置業佔多數,但她不下五次表明不能忽視反對聲音,「唔係一模一樣好似以前咁復建居屋,就等如回應市民意見」。她指出,現時市民最希望政府協助申請不到公屋又買不起私樓的夾心階層置業,而目前居屋主要對象是改善公屋居民的居住環境,他們明顯不是夾心階層,因此不能靠復建居屋去解決夾心階層難置業問題。
身兼房委會主席的鄭汝樺也表明,絕不會動用公屋土地用作其他用途,「要確保公屋輪候冊等緊嘅人三年內可以上樓」。房委會堅決不放地,政府現時根本沒有多餘土地用作復建居屋。

學者:非靚地多建細單位

其實,早在今年5月,鄭汝樺在報章發表三千字文章,指政府只有責任令巿民「居者有其所」,並非「家家有層樓」,以反駁社會對復建居屋的訴求。不過,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認為,最簡單直接方法協助夾心階層置業是復建居屋,「只要起多啲細單位,唔好擺市區靚地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