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醫生義工 巴基斯坦送希望

八方人物:醫生義工 巴基斯坦送希望

故事發生於今年9月上旬。巴基斯坦水災後一個月,信德省拉爾卡納縣一名受災婦女,沒有母乳餵哺3個月大的嬰兒,惟有把香蕉磨成糊狀替代,導致嬰兒腹瀉,營養不良。她跑去國際組織求助,「我冇嘢幫到佢」,前往當地救援的香港紅十字會義工醫生葉衛忠說:「佢(嬰兒)可能家死咗都唔定。」

設備有限 影響治療

這是葉衛忠在巴基斯坦救災三星期以來,最未能忘懷的一幕。由於救援物資中沒有奶粉,亦違背國際組織鼓勵餵哺母乳的原則,因此即使有奶粉在手,派發與否他也答不上,「係矛盾地方」。他說,災民不得溫飽,缺乏營養,自然也擠不出半點母乳,這都與水災有關。
巴基斯坦7月發生80年來最嚴重水災,全國逾半土地遭洪水淹沒,災民多達2,000萬人,近1,800人死亡。上月22日,葉衛忠加入國際紅十字會紅新月會基礎醫療緊急應變組,成員來自加拿大、挪威、日本等國家,負責醫療、心理輔導及行政工作。
他是唯一的香港人,抵埗當日,便遇上回教齋戒月。巴基斯坦是回教國家,由於紅十字會的「十字」標誌是基督教的宗教符號,在旁加上「紅月」標記避免文化衝突。齋戒期間,回教徒日間不能進食,「佢哋唔食,你都唔好意思食,要匿埋食」。他替當地婦女診治時,要有女護士分隔,探診亦不能揭開衣服,「唔理想,但要有平衡,尊重當地文化」。
葉衛忠一行18人去了10個安置災民的營地,設立流動診所,為1,311人提供基礎醫療服務,除營養不良,災民常見貧血及皮膚病,他也惹上疥瘡。由於衞生環境欠佳,部份災民雙眼發炎,不斷流膿,「喺香港你唔會見到」。
曾有一名嚴重貧血的女孩手持醫生紙向他求診,紙上道明她剛出院,因家貧負擔不起醫療費,希望國際組織援手,惟設備有限,最終未能為她治療。他說,每個營地通常只去一次,故無法跟進病人情況,這是遺憾,也是另一矛盾,「好多客觀因素令你唔知道故事嘅發展」。當地災民也知道他們只不過是「過客」,仍心存感激,「你哋帶來了希望」。

阿蓋德組織揚言施襲

水災期間,阿蓋德組織揚言襲擊外國救援人員,當地城鎮又發生騷亂,葉衛忠沒想過撤走,「出面有千幾人等我哋幫,唔可以因未經證實嘅消息,就蹺埋雙手唔理,執包袱返屋企」。反而水災帶來危機,當地房屋幾近沒頂,他所乘的吉普車險遭水浸,而攝氏50度的高溫也叫他最煎熬,他說:「我問自己,可以捱得幾耐?」
葉衛忠現職沙田慈氏護養院醫院行政總監,兩年前加入香港紅十字會做義工醫生,今年初曾到海地救災。在白色巨塔做了行政工作10多年,半年後退休,他要回歸起點,重操醫生本行,「希望多啲(海外救援)工作,但就代表世界多啲天災,其實係好矛盾……。」香港紅會持續跟進巴基斯坦水災災情,可留意該會網頁: http://www.redcross.org.hk
記者 王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