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令樓市火上加油的市建局 - 盧峯

蘋論:令樓市火上加油的市建局 - 盧峯

市建局真是一個奇怪及矛盾的機構。這邊廂它像一個善長仁翁那樣,對永利街的業主租戶提供這樣那樣的優惠,既有搬遷津貼,又可以選擇搬到市建局的單位,更可以免租六個月。而選擇繼續留在永利街的住戶也有特惠津貼,不會太蝕底。被市建局這個慷慨善長看中的舊樓業主、租戶實在讓人羨慕甚至眼紅。
另一邊廂,市建局又像一個貪得無厭、一塊錢都要賺盡的「孤寒財主」,為重建的住宅項目釐訂售價時比私人發展商還要進取,定價還要高。以準備開售的灣仔新盤為例,呎價居然高達一萬五千多元,一個四百呎單位售價就達到六百萬,比附近同樣由市建局發展的樓盤還要高一截。這種進取定價的做法不僅跟特區政府希望穩住樓價的大政策背道而馳,也跟市區重建讓市民安居的機構宗旨不相符。
打從今年開始,特區政府已連番出招希望穩定樓市。先是要求發展商提供更準確、更真實的樓盤資料,不能再弄虛作假或變相誇大單位面積。其後見新樓升浪不止,天價樓盤一個接一個,特區政府及金管局開始推出一系列穩定樓市措施,包括主動推出土地拍賣,限制按揭成數,促使銀行審慎貸款,禁止「摩貨」等。只可惜這一連串動作沒有多大成效,土地拍賣成交價一次比一次高,樓價升勢絲毫未受影響,不少大型屋苑成交價已超越九七年的「顛價」。現在連市建局這家公營機構也帶頭以超高價推出新盤,令舊區樓價創新高,令樓市升勢火上加油,這不是在拖政府的後腿,拆政府的台嗎?
另一方面,市區重建的目標不是要把舊區變成平民勿近的「黃金之地」,不是要把舊區原來居民連根拔起,而是要透過改善、改造、改建活化原來社區,讓土地利用得更好,讓整體居住環境有改善。但按照市建局這種超高價賣樓的做法,舊區重建只是為市建局及合作的發展商提供豐厚利潤,只是把舊區或原來的市區變成少數人才住得起的地區;一般上班族只能望樓興嘆,原來的居民除了像上環永利街的幸運兒外大部份人在重建後將被迫遷離社區,無法維持原來的社群網絡,無法分享社區重建的真正好處。像這樣的結果不是跟市建局原來的宗旨、目標有很大距離嗎?
而且,在每呎一萬五千元的超高樓價下,一般中、小企業、商戶、住戶不容易熬下去,只有大發展商、大型連鎖集團才有能力留在區內。結果是,舊區的經濟、社區生態變得更快,更面目全非,原來的地區特色包括很多地道的食店、商店將會加速消失。這樣的重建究竟對誰有好處呢?
當然,市建局只涉及房屋政策、樓宇供應的一個小部份。不能期望它能獨力穩定樓價樓市,不能期望它能獨力抑制樓市泡沫。可是,市建局畢竟不是個只管謀利的商業機構,它實在有必要配合特區政府的整體房屋政策,它實在有必要恪守讓市民分享重建好處的目標。偏偏今次市建局卻跟政府政策對着幹,以超高價推出新盤,令熾熱的樓市進一步升溫。這不是在幫倒忙嗎?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