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的校園自願驗毒計劃,在一片反對和質疑聲中硬推上場。也不知是官員愚蠢至此,還是為了面子,一眾反對者點出了計劃的弊端,也預告了計劃必然無法驗出吸毒者,這群亂花錢的官員,偏偏就要做秀做到底。不出所料,在大埔區內的學校驗了半年多,十二萬四千名學生參與驗毒計劃,當中二千四百九十五人被抽中,一千九百七十五人接受驗毒測試,結果是「零陽性」。
要向納稅人與學生認錯
既然說明是「驗毒」,又驗不出吸毒的學生,任何稍有邏輯的人得出的結論也肯定是驗毒無效,不應再浪費公帑。教育局官員和大力支持驗毒的禁毒專員、校長、社工一眾人等都應該誠實地承認這驗毒計劃泡了湯,一千一百萬元倒進了鹹水海,不但要向納稅人認錯,還應向被騷擾的同學說聲對不起。
令人震驚的是,據悉當局並無意取消計劃,反而打算把計劃擴展至十八區讓全港學校自行選擇參加。這是否天大的笑話?有哪一個國家會明知政策失效而死不悔改地繼續推行政策?其實美國也曾嘗試用自願驗毒計劃遏止校園毒禍,一群專家經過調查和研究,早於二○○六年已有詳盡報告,指出計劃不能有效減低吸毒的年輕人人數。教師和校長說:「我們決定中止校園驗毒,因為它浪費公帑;因為它破壞師生互信關係,把校園變成帶威嚇性的環境,有若黑社會思維;因為它不但侵犯私隱,而且有違教育原則,我們要教導學生有批判思考,並非監控他們。」
特區的教育工作者是否也應向驗毒說不?既然試行過,又驗不出吸毒學生,是否應另訂如何打擊毒禍的策略?而非騙人騙己地為計劃自圓其說?已參加計劃的大埔區某校長居然稱驗毒的「宣傳效益龐大」,未經證實便把特區這半年嚴重毒品罪行率下降歸功於校園驗毒計劃,犯了統計學最基本的謬誤:把相關數字等同因果關係。打個比方,特區人口老化,六十歲以上的男性人數急升,同時間我們發覺本地強姦案率也急劇上升。根據校長的邏輯,這兩組數字可解讀為:強姦案數字上升是因為老者數字上升!
特區官員被批評浪費公帑的例子,不勝枚舉:維港巨星匯、創新科技(包括興建數碼港及成立應科院)、聘用副局長和政治助理、高鐵撥款和建議中的亞運等,都證實了特區行政主導、立法會有如「跛腳鴨」的政治現況。納稅人只有交款的義務,卻無如何善用公帑的話事權。
公帑用於遏止毒禍策略
若政府不只是要為了做秀,而是真心關懷年輕人的吸毒問題,便不應一錯再錯,而應立即中止形同虛設的校園自願驗毒計劃,把公帑用於有效遏止毒禍的策略,最有效的當然是堵截毒品源頭和打擊販毒集團的不法活動,此外,可行的方法,應提供足夠的校內輔導,如增加社工人手、教育家長如何辨識和處理疑似吸毒的子女、舉辦康體活動讓年輕人活得健康,甚至於通識科加入禁毒教育的單元等,而不是繼續推行明知是零效果的校園自願驗毒計劃。
韓連山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