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市場焦點是甚麼?答案最少有3個。第一人民幣;第二新股;第三「國美」相爭。上述話題,筆者過去4星期亦有在本欄撰文分析。9月19日《美國口「硬」港股企「硬」?》預期:「美國只會口『硬』,美元慢慢走軟,套息交易繼續,資金持續流入,股市自然企『硬』。」9月12日《美即面膜「堅固」又「防脫」?》預測:「作為內地市場佔有率第一面膜品牌,小注認購短線炒作實在並無不可。」8月29日《國美相爭漁人得利》指出:「鷸蚌相爭下,最佳的應對策略是隔岸觀火,除非你是『漁人』。」
未買國美 不如不買
溫總日前在紐約與奧巴馬會面,兩小時對談內容,當然離不開人民幣。溫總表示,人民幣不存在大幅升值條件,若人民幣升值兩成,會導致利潤微薄的出口業,出現大規模破產倒閉潮。溫總更直指,一部在美國零售價299美元,擁有451個零件的iPod,中國只獲得4美元加工費,卻使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增加150美元。
筆者早在4月11日在本欄指出:「人民幣一次性大幅升值,將會對內地出口企業帶來嚴重打擊……人民幣升值亦會增加美國入口中國貨成本,勢難改善美國對中國貿易赤字問題。」筆者無意自吹自擂,只是上述預測逐一變成事實而感到高興。
個多星期前,筆者收到一個電話,內容如下:「黃先生,我是國美電器(493)的公關,想邀請你出席一個股評人午宴。」我回應說:「哦,我早前已出席了國美的股評人晚宴,跟陳曉先生會過面。」對方卻說:「我們是代表國美控股,即黃光裕先生那一邊。」哦,原來如此。過去的兩個星期,筆者多次被問及對國美的看法,以及「幫邊個」等問題。
要在「928」股東大會投票,9月20日是最後買入股份日期。(註:當日股價曾高見2.62元,其後顯著回落)若然未買,不如不買;若然已買,惟有「等埋」。我幫邊個?你話呢!
黃德几 金利豐證券研究部董事
作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