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周日版的名家副刊寫了好幾年,到今年這個陣營隱隱然是有點與往日不同;嘩!就是陽剛味少了,女將多了,甚至有點男女平排了。好在有小文老師做卧底,他的四格漫畫有趣地強行逼在女將的專欄中間。
體育版,原本是男性主導,尤其在波經橫空出現後,看來編輯蓄意在這個周日版加強女將陣容,就是想讀者有點唞氣位吧!當然也有可能吸引到一些,不看波經的體育迷吧!
也因為每周男女各據一方,很容易會注意到男士和女士的筆觸有些很基本分別。男士們都是專家型(應該不幸地不包括我),講的都是比較客觀、資訊性和分析性;擰頭看另一邊,你又會發現女將們走的是另一條路,很個人的、感受的和喜惡分明的。
所以看女將們的文章,你會知道盧覓雪很喜歡覓食(這點其實不看文章也知道吧),也很愛台灣;曉慧小妹妹儘管退役了好一陣子,卻還是對自己的運動員身份念念不忘(放心,你的運動員形像應該可以跟你一世);而依雯呢,最近就愛上中坑摩連奴了。
坦白說,在傳媒的運動世界裏,其實最有感染的,從來都是人物的故事,有血有肉的事件往往比有經有典有數據的資訊來得動人、甚至感人;所以呢,要想吸引人去睇一場波、去跑場步、甚至要講出一句申辦亞運香港最好的話,其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講故事,講的當然是有根有據的真實故事啊。
大型運動會,正如國際上的主流分析,其實是對發展中國家最有效益;香港,無論如何看,都已經是一個身心成熟的已發展地區了。辦亞運對本港硬件上的改善,其實是很難令市民動容的,高樓再高、球場再大,究竟與我們何干呢?當年大球場重建時,若果要市民投票的話,恐怕今日大球會還是50年前的那個埔頭球場。
亞運好,乜運都好,政府的出發點若果是來自對市民貼心的關心,說服力可能會大一點;因為一個已發展地區,就如我們這版副刊的女將一樣,講感受、愛自己,受軟唔受硬。
文:key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