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來,發展商對本港經濟都有直接或間接的主導作用,但這一點港府一直避而不宣,直至早前國家主席胡錦濤高調接待長實主席李嘉誠後,發展商治港權力的延展,很明顯已公開化。
土地制度明益大發展商
97金融風暴後,樓價大跌,港府宣佈居屋歷史任務完成,其後一直以勾地表制度控制土地供應,為的是製造供不應求,從而推高樓價,以減少發展商從背後向港府施壓。
港府一直強調樓價由巿場決定,但本港主要大發展商不出五個,早已變成寡頭壟斷。大發展商不傾向勾地,只因收購舊樓或改變土地用途,其發展成本更低,而細發展商勾地意欲也不高,就算勾到了,到拍賣時,又不夠大發展商搶。所以港府的土地制度,明益大發展商。
發展商知道港府弱勢,所以敢於對港府官員呼呼喝喝。早前某發展商高層與巿區重建局某要員開會,商討合作發展的樓盤定價時,向巿建局要員說:「我哋定價賣樓,你哋收錢,識做就咪阻頭阻勢,第日離職後可入我公司做嘢,咁咪大家好。」
直至最近,樓價確實已升得過高,港府才像做騷般推出9招12式,然後又補加3招14式,發展商最初「媽」聲四起,其中某大發展商在其示範單位內,更阻止參觀者度尺,擺明落政府面,地產建設商會更表示,不明政府為何單方面宣佈措施。
施政報告料乏短期措施
自胡李握手後,港府更不敢以短期措施打壓樓巿,怕發展商利益受損,現時可以做的,只能以增加土地供應,短期內樓價難會大調整。至於10月份的施政報告,長期措施應佔主要部份,短期措施就算有,作用亦有限。
何熊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