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估計約一半長者有不同程度的吞嚥困難,他們更是鯁喉窒息死亡的高危一族,不少人因要依賴胃喉進食而痛苦不堪,但有患者堅持進行吞嚥訓練超過三年,做了數十萬次吞嚥動作,最終可擺脫胃喉的不適,慢慢恢復進食,更可與家人上酒樓享受「嘆茶」之樂;有耳鼻喉科醫生提醒患者要及早求診,經過治療及訓練有機會恢復進食功能。 記者:鍾麗霞
今年約60歲的鄧先生,30年前不幸患上鼻咽癌,接受電療後康復,但於04年又患上腸癌,接受化療後約兩周,突然不能吞嚥,要用湯將口中的食物冲入消化道,但食物卻誤進肺部,未幾即因肺炎引發高燒要入院治療,經檢查後證實患上吞嚥困難,相信是早年鼻咽癌電療的後遺症,鄧先生自此需要插胃喉進食,「一日三餐都要用胃喉,淨係可以瞓係屋企,唔可以出街,唔可以食嘢,真係生不如死」。
內窺鏡評估安全有效
為了恢復進食功能,尋覓過不少醫生,但都說恢復進食的機會很渺茫,直到07年接受檢查後發現,雖然咽喉內多組肌肉的活動能力很弱,但吞嚥功能未有盡失,他堅持拔走胃喉,斷練自行進食,由最初加入凝固粉的牛奶開始,每日不斷練習吞嚥動作,慢慢開始可食粥水,現時更可進食糊狀米粥,有時更由家人陪同上酒樓嘆茶,他表示目標是可以再次「食飯」。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林建業表示,長者因肌肉之間的協調力下降或退化、患上鼻咽癌、舌頭癌、喉癌、中風、老人癡呆症等,也有機會引發吞嚥困難,延誤治療可令患者因無法正常進食,引致營養不良及缺水,若食物誤進氣管則可併發肺炎,嚴重可導致窒息死亡;及早診斷及治療不但可改善病情,更可提升生活質素。
他指出,一種名為「光纖內窺鏡吞嚥評估」的技術,是安全及有效的診斷方法,病人要進食不同黏稠度的食物觀察咽喉的肌肉運動,準確找出有問題的肌肉群,再配合治療及訓練,幫助患者控制咽喉活動,有機會可以慢慢恢復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