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逾30年行山經驗的82歲行山健將,昨晨與70多歲同伴行八仙嶺橫七古道。兩人沿斜路拾級而上兩小時,其間82歲事主暈眩不適,未幾更心口翳痛暈倒,同伴致電求救發現無手機訊號,三名民安隊人員路過代為報警,直升機急將老翁送院,但證實不治。記者:周鴻熙、梁偉權
行山猝死老翁麥啟,與妻子及兒子住秀茂坪寶達邨,親友事後隱瞞死訊5小時,只着麥妻去醫院等候兒子;直至其子由東莞趕返港,麥妻才由兒子陪同見丈夫最後一面,傷心欲絕,哭成淚人。家人指,事主一向身體健壯,警方將剖屍檢驗死因。
於八仙嶺橫七古道出事
與麥伯相識20年的週四旅行隊總領隊黎汝均,昨晨與麥伯曾在鹿頸相遇,他指麥伯行山逾30年,縱橫港九新界大小山嶺,每星期至少行山三次,事發的七木橋及橫七古道更是麥伯十分熟悉的路徑,想不到在這裏出事。
據黎汝均憶述,昨晨8時他乘車到鹿頸準備帶行山團登山,麥伯稱希望重遊橫七古道舊地前去大美督,黎因要帶團未能分身,找同行姓劉友人與麥伯作伴登山。早上9時半,麥與劉登山沿大斜路拾級而上,經下七木橋及上七木橋後休息數分鐘。
至上午約11時,兩人走進橫七古道,古道由前人以大石鋪成,大樹成蔭如同密林。當時天文台錄得氣溫29℃,相對濕度百分之84,天氣炎熱潮濕。40分鐘後,麥稱不適暈眩坐下休息,未幾更胸口翳悶心絞痛,面色大變,終不支躺下暈倒。
劉忙取出手機報警卻發現無訊號,危急之際,三名民安隊巡邏隊員路過,他們分別走出密林報警及替麥急救。稍後飛行服務隊直升機到場,將麥送到港島東區醫院搶救,但至下午1時06分證實死亡。
兒子東莞趕返與母認屍
警方稍後找到麥伯身在東莞工作的兒子,他得悉老父去世傷心不已即時趕回港,同時親友亦怕麥妻受不住打擊隱瞞麥伯死訊,只着她到醫院等候兒子。至傍晚6時,麥伯兒子趕至醫院陪母親認屍,見老父最後一面。
急症科專科醫生馮顯達指,猝死老翁雖一向健壯,但因年邁血管,心血管及心肌功能可能退化,亦可能出現栓塞不自知;而且連續超過一小時上斜路,可能令長者心臟功能超出負荷誘發心臟病致命,但死因有待剖屍。
特稿
橫七古道 長者不宜
「上下七木橋同橫七古道唔算特別斜,但要連續一個鐘頭以上行大斜路上山,有行山人士形容好似『長命斜』,唔適合長者。」郊野活動聯會幹事李以強指,橫七古道屬於八仙嶺郊野公園範圍,是昔日連接上、下七木橋村及橫山腳上、下村的通道。古道大樹成蔭如同屏風,人在其中有如置身密林,特別是近日天氣炎熱,「更加連風都冇一滴」,認為不宜長者登山。
他補充,事發的橫七古道密林長期遮擋陽光,昨日更連手機訊號亦隔絕;他指由大石鋪砌而成的古道,因長期無陽光照射長出苔蘚及濕滑,潛伏絆倒意外危機,年長行山人士更要花體力及心力去留意路面情況,導致心力交瘁。而且在潮濕翳焗天氣下行山,可能引致體力不繼,甚至中暑。
他希望年長行山人士要量力而為,同時慎選行山路徑,例如避免在悶熱天氣下行山,或選擇難度較低的路徑;而且最好四人同行方便照應,一旦遇事可由兩人下山求救,另一人則留下照顧傷者。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