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忠君愛國」,可見忠君的重要性尚且在愛國之先。
歷史早有前車可鑑。宋代名將岳飛就犯下了愛國卻不忠君致命錯誤:他為了江山百姓而與金兵軍隊誓死周旋,卻不明白假若擊敗金兵,救出被俘虜的徽宗、欽宗的話,就會危及身為徽宗之子、欽宗之弟的高宗趙構的帝位;因此,一心愛國卻不懂忠君的岳飛最後只配落得被處死的下場。相反,秦檜就相當清楚忠君與愛國之間孰輕孰重;他寧可辱國割地也要保高宗趙構之位於不失,因而一生官運亨通,兩任宰相,執政長達十九年。有此等忠君之臣雖則是國家的不幸卻是高宗的大幸!
其實,害死岳飛不是秦檜而是他自己的母親。如果她當年刺在兒子背上的是「精忠報君」而不是「精忠報國」的話,那麼岳飛必定也能夠像秦檜那樣飛黃騰達。
而在今天,中國政府一邊對日本扣留中國公民詹其雄表示強烈不滿的同時,另一方面卻又壓制民間的反日聲音與示威活動,這亦同樣是出於「忠君愛國」的邏輯。民間反日雖然是愛國的體現,但無奈卻與「忠君」有所牴觸。因為反日活動的一旦深入發展,最終必將演變成關於政府對日外交政策的全盤反思,批判矛頭將直至統治核心。這就如同當年清政府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利,消息傳回國內激起民憤,最終導致五四新文化運動,並促進民主思想在中國的傳播一樣。
在君、國兩難全的情況下,既得利益者自然做出了最明智的選擇。這也解釋了這一奇怪的現象:群眾要反日,中國政府比日本政府更加緊張。
木易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