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應否申辦亞運? - 李德成

香港應否申辦亞運? - 李德成

香港應否申辦亞運?你只要看看你周圍的人有沒有一言半語說及即將在十一月十二日於廣州舉辦的第十六屆亞運會,就有答案了。我今天在辦公室試圖問人會否到廣州參觀亞運,答案全是否定的。而我開始認知這個即將舉辦的亞運,是因為無數的亞運前遷拆的新聞。即使香港和廣州近在咫尺,但我們也感覺不到絲毫亞運的氣氛。

大商家在壓力下贊助

有人說,我們應看看廣州辦得如何,才決定是否申辦。但正因為亞運是在廣州辦,所以它們的資料全作不得準。首先,大陸一向是以申辦大型活動以彰顯大國崛起,並為要表示參與者眾和舉辦成功,都會發動群眾參加,而各大商家也會在壓力下贊助經費,所以大陸辦的活動,無論收入與支出都有很大水份。而且發動群眾和壓迫贊助商都並不是香港能做到的。
有人說,舉辦亞運可以增加港人的凝聚力,但我們要問,這凝聚力是誰人破壞的?為甚麼會被破壞?這些破壞凝聚力的元素沒有消除,單靠一場運動會就能凝聚香港人?是不是有點癡人說夢?據說當日香港於東亞運足球奪金,也曾凝聚香港人,如今不也成明日黃花。
有人說,舉辦亞運可以增加逾萬職位,但問題是這萬多個職位在亞運後能否存在?用幾百億換來萬多個臨時職位又有何用?
有人說,舉辦亞運可以增強本地運動成績。香港運動成績低落是因為運動員無出路,環顧世上的體育強國,都是由錢造成的。它們的運動員有些是受到商業贊助,有些是受到政府資助。前者是因為有商業價值,後者是因為要打臉皮扮闊佬。而香港因為市場太小,運動員都沒有甚麼商業價值,而我們也不須像很多極權國家以體育轉移國人視線,所以也不大可能投放大筆資源在體育發展上。

用公帑加強扶貧更好

曾德成局長說「決不搞無長遠效益的華麗工程,不會生出大白象」。但以一個沒有體育風氣的城市去大事建設體育設施,想不淪為大白象是難乎其難的。
簡單來說,幾百億元實在可以用在很多有意義的事上面,如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如增加扶貧的力度,如改善醫療和教育,都絕對勝過這項曾局長和霍議員的政績工程。

李德成
公開大學電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