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隨着香港郊野城市化,昆蟲家園被毀,新品種買少見少。香港昆蟲學會今年發現兩種罕見水生螢火蟲,一種是一百多年來絕迹香港,另一種還未確定是否新品種。該會會長饒戈慨嘆,目前兩品種各在一塊農田出沒,數量稀少,既珍貴又瀕危。
勿捉回家飼養
全港最少有25種螢火蟲,多於官方紀錄,很多品種身份未明。香港昆蟲學會今年夏天分別於新界及大嶼山的廢棄私人農田,發現「黃緣螢」和另一種不知名螢火蟲。
該會會長饒戈解釋,螢火蟲幼蟲專吃螺或蚯蚓等軟體動物,分為水生或陸生,前者非常罕有,全中國只有五種。根據紀錄,黃緣螢百多年前在港出沒,其後人間蒸發,「今次搵到嗰隻,同大英博物館嘅標本一樣」。黃緣螢和不知名螢火蟲生活於淺水及水流較慢的環境,絕迹山澗,常見於稻田,因此農業萎縮的香港難有生存空間,「今次見到係好消息,代表仲有希望,不過暫時只喺一個地方搵到,代表呢種品種好瀕危」。
饒戈呼籲市民,若在郊野碰見螢火蟲的成蟲或幼蟲,不要捉回家飼養。成蟲不會進食,壽命很短,「捉番去得幾日命,達唔到觀賞嘅用途,幼蟲好難養,捉咗佢百分之百會死,專家都未必養得掂」。
特稿
昆蟲命名多步驟
香港昆蟲學會會長饒戈表示,發現一種昆蟲後,要經過仔細研究,才能斷定是否屬於新品種。以螢火蟲為例,不同品種的外形很相似,須解剖探究其外生殖器官,才能「驗明正身」。
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新發現的昆蟲或其他動物有多個命名方法,包括動物的來源地、外形特徵、甚至喜愛食物,若以人名命名,可以是發現該動物的科學家,或對某界別貢獻良多的名人。當科學家在研究文獻寫上新名字,再刊登於科學期刊,新品種的動物才有正式「名份」。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