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長研究社會經濟學的芝加哥大學教授貝克GaryBecker嚟咗香港訪問。此君早於92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貝克專門運用經濟理論研究社會現象,學術上倒是怪傑一名,但無疑是行為經濟學代表人物,大受歡迎嘅「魔鬼經濟學」Freakonomics似乎就係貝克思路的延續。
貝克近日提出一個問題,「將來新一代,會否活得比他們的父母好呢?」,貴為人母的我卻目瞪口呆。
貝克感慨現今美國社會充斥悲觀情緒,佢提出社會平等、健康、財富流動性,以及人均收入等多項因素。他指出家境富裕的雙親對子女前途肯定樂觀一點,並提到若社會人均收入增長,新一代理應當活得比父母好。貝克直言,對下一代抱不樂觀嘅心態感到遺憾,他簡單作結,認為只要能夠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社會樂觀情緒自會再度湧現,但他同時亦不認同再度加碼救市,那麼到底他想說明甚麼?
無錯,經濟增長帶給民眾希望,但單純經濟增長數據卻是虛無飄緲。我想貝克真正帶出的結論是要普羅百姓分享經濟增長嘅實際成果。
財富分配不平衡
文章發表後,佢嘅網誌拍檔RichardPosner批評貝克將社會樂觀與經濟增長掛鈎之說法,Posner表明福利分配是下一代是否真正快樂之重點。Posner嘅結論明顯否定經濟增長背後會達致普羅百姓能夠分享成果之共識。現今社會,要真正能否令普羅百姓世代共享、樂觀處世,似乎係要依賴有為嘅政府是否具備一個良好嘅財富分配機制。
再睇吓我哋嘅家香港,貧富懸殊,家住板間房嘅貧苦父母,死慳死抵捱生捱死,為的是給子女買一對新鞋。從呢個現象說明,這是眾多市民不能分享經濟增長成果,財富分配不平衡之結局。有幸上到大學手執學位的年輕一代,你問佢哋快樂嗎,我想大多數會說「不」,或許為的是一層樓。至於富家子弟,除咗物質富裕、生活無憂外,骨子裏又係了無方向、毫無人生目標,佢哋又快樂嗎?
胡孟青
作者為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