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非類固醇止痛藥 風險高四倍關節炎新藥減腸胃出血

傳統非類固醇止痛藥 風險高四倍
關節炎新藥減腸胃出血

【記者陳沛冰吉隆坡報道】不少關節炎病人也要服食傳統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以往醫學界只知該藥可引致胃潰瘍,中文大學進行全球首個研究發現該藥也可導致腸出血,威爾斯親王醫院每年便接獲約50宗病人服食傳統藥物後嚴重出血致命個案;另有百多名病人因出血引致心臟病及中風死亡,專家呼籲服食此類藥物的病人應定期驗血。

中大內科及藥物學系講座教授陳家亮表示,以往醫學界只知傳統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可引致上消化系統,如胃出血或潰瘍的副作用,醫生一般會同時處方胃藥予病人,但近年越來越多病人服藥後出現貧血及大便出血,經多番檢查後才發現病人原來是小腸出血。威院每年約有1,000名病人因腸胃出血入院,當中20%人因服食NSAIDs引致腸出血,「一個人有5公斤血,有人可以冇咗一半」。約5%入院者是因為出血直接致命。

研究跟進病人半年

該系與多國專家進行全球首個有關NSAIDs影響整個消化系統,包括大腸及小腸等下消化系統的研究,有4,484名來自32個國家或地方的病人參與,其中80人來自香港。陳家亮昨日在吉隆坡舉行的痛症會議上公佈研究結果,參加者患有退化性關節炎或類風濕關節炎,平均65歲,病人分成兩組,一組服食NSAIDs加胃藥,另一組人服食新一代治療關節炎藥物Celecoxib,但不需服食胃藥。
研究跟進病人半年,發現服食NSAIDs加胃藥的病人中,約3.8%人腸胃出血,當中有53人出血位置包括小腸。服食Celecoxib的病人中,只有0.9%人腸胃出血,當中只有10人出血位置包括小腸。研究顯示服食NSAIDs加胃藥引致腸胃出血的風險是服食Celecoxib的4倍,主要因胃藥不能保護小腸。
陳家亮表示現時公立醫院病人需自費購買Celecoxib,每粒5元,一般每日服食一次;NSAIDs加胃藥每日只需3元,不少病人因無法負擔而要承受傳統藥物的風險。
新加坡中央醫院疼痛管理中心創辦人楊紹南進行全亞洲首個慢性痛症病人自我治療的研究,訪問1,220名病人,他們患頭痛、頸痛及背痛等已持續六個月,研究顯示62%人在沒有求診下進行自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