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生意人捍衞吃魚翅文化

八方人物:生意人捍衞吃魚翅文化

前些日子,網上廣泛流傳一段小鯨鯊遭割鰭的片段,血腥場面觸動不少人心靈;不吃魚翅這議題,又再成為媒體題材,有團體呼籲新人擺酒不要以魚翅款客,又要求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承諾,港府公務宴會不吃魚翅。近半年來,魚翅業界好像被保育人士「㩒住嚟打」,忍氣吞聲多時,終來一次大爆發。海產進出口商會總秘書林丁貴,請來一群支持賣翅食翅的好友,召開國際海洋生物研討會,希望為業界平反。
林丁貴從事海產生意30年,代表香港魚翅業與國際保育組織周旋,爭取魚翅貿易不受打擊。為了抗衡本地保育團體,他昨日找來新加坡海洋專家嚴祖富、澳洲非牟利組織代表Jenkins、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戴小傑及本地廚藝家黎有甜等人撐食翅,班底十分國際化。
對於保育人士批評食翅殘忍,賣翅冇品,林丁貴認為只是個人口味選擇,「好似有人鍾意食雞,有人鍾意食魚,有人鍾意食辣」。

狂轟仿真翅冇腥氣

視魚翅為宴會瑰寶的林丁貴,把食翅昇華到文化層次,形容食翅是中國人深厚的吃的藝術,業界人士有責任保存這個傳統飲食文化,否則下一代中國人可能會忘記食翅的滋味。提到保育人士近期針對魚翅業界的行動,林丁貴顯得頗為激動,「我唔明點解我哋開住門,但冇NGO(非政府組織)嚟過,只係拎住張紙周街行,好希望呢啲所謂NGO攞啲誠意同我哋交流。佢哋當中可能有假組織,呢啲組織背景可能有問題」。
至於保育組織有甚麼問題,林丁貴不願多說:「我好肚餓呀!可唔可以食嘢先呀?」他有沒有看過那段殘忍捕鯊取翅的片段呢?林丁貴表示平日事忙,冇時間上網看片,強調鯊魚是合法捕殺。據業內人士及專家稱,九成鯊魚是意外捕獵,餘下一成才是為了吃鯊魚肉,而鯊魚肉最廣泛用途,是用來打魚蛋。
為了保護鯊魚,近年興起所謂無翅宴,或以仿翅替代,林丁貴做買賣海產生意,對仿翅鞭撻不遺餘力,指仿翅浸泡超過12小時便會變成啫喱狀,一般人也可分辨,真魚翅有海產獨有的腥氣,浸泡一至兩日也不會軟爛。
為了保護魚翅行業,林丁貴稱擬成立監察海產進出口關注小組及獨立的Q嘜海產認證制度,邀請業界、學者、漁業界人士加入,為業界提供指引兼保障消費者,試圖為被指血腥牟利的行業洗刷形象。記者 袁慧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