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基辛格路線不適合美國? - 盧峯

探針:基辛格路線不適合美國? - 盧峯

拿一個年份來寫歷史題材不算新鮮,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就拿了一個不太起眼的年頭為讀者解構傳統封建帝制下的中國,讓大家明白中國的政治體制絕非一句專制皇權制度可以描述得了的。也有些史學家會以一個重要的年份來解釋歷史巨變,一四五三年君士坦丁堡被回教徒攻陷,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滅亡就成為好些歷史學家的題材。
英國歷史學家AlistairHorne更進一步。他同樣選取了一個重要的年份作為論述的起點及重心。但Horne寫的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他寫的是一個歷史重要人物──基辛格的傳記。選中了一九七三年這個切入點讓整本書有點像美國電視連續劇《24》的味道,多了點張力,少了點繁複冗贅。
這本名為"Kissinger'sYear:1973"還不到四百頁,跟其他基辛格的傳記如WalterIsaacson的大部頭著作"Kissinger"相比不算厚,跟基辛格的自傳式作品如"YearsofUpheaval"、"WhiteHouseYears"相比更是小巫見大巫。
Horne的獨到之處是他說故事的能力與方法。他以一九七三年為焦點,集中顯示這位美國國際政治大老的能力、閱歷、見識、性格,還有不同人對他的評價。一九七三年不管對基辛格、對美國或是全世界都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美國跟北越的和談在美國B-52轟炸機大炸河內、海防後有成果,北越同意接受簽訂和約。不久後,智利發生流血政變,軍事強人皮諾切特推翻民選的阿蘭特總統,大舉捕殺反對派及學生,美國政府及基辛格被視為幫兇。同年稍後的第三次中東戰爭(或稱贖罪日戰爭),改寫了美國跟以色列、埃及的關係,並引發了第一次石油禁運及危機。
最重要的是,一九七三年是水門醜聞開始發酵滋長的年頭,年初尼克遜還是民望高企的連任總統;到夏天隨着醜聞越揭越臭,身邊顧問一個一個下水及被檢控,尼克遜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彈劾。到這個時候,尼克遜已無心無力處理重大國際危機,基辛格成了美國外交政策的實際揸弗人,要在內部充滿敵意反對之聲的環境下保持美國的霸主地位及領導角色。
對任何政府或政治家來說,一年內只要發生其中一、兩件像上述那樣的危機已不易應付。要在同一年內應付這許多內憂外患,要處理一波接一波的危機更有點難以想像。Horne選擇了用這個年頭來說基辛格的故事,說他的成與敗實在是非常聰明的做法。
書的具體內容不再多說,但重看這本書,重看一九七三年的人和事,深深覺得要評斷歷史人物的是與非、成與敗委實不容易。隨着時間的推演,歷史的演變,美國北越就越戰簽訂和約已不算甚麼大事,基辛格花了這許多力氣、時間的交涉換來的只是落實不了的空文,不是甚麼成就,更不值得因此而得到諾貝爾和平獎。至於跟蘇聯大搞「緩和」(detente)政策也算不了甚麼,對不少新一代學者、政客來說,若果美國早一點像列根那樣跟蘇聯來個全面軍備競賽,不斷向它施壓,這個「邪惡帝國」可能更早完蛋也說不定!

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是,基辛格奉行的實權外交(realpolitik),以搞勢力平衡為主的做法究竟是否適合美國這個超級強國。對世界超級強國來說,重組重塑世界秩序可能對她最有利、最適合。她需要的也許是像列根那樣勇於改變國際政治秩序的「牛仔」,不是像PrinceMetternich(基辛格的偶像)那樣居中斡旋搞平衡的外交家。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