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隨着內地樓市回暖,調控「噪音」再起。內地媒體報道,上海最快於十一假期前後推出房產稅;但內地開發商、代理及分析師均指可能性微。市場亦未輕信傳言,內房股走勢平穩。 記者︰應毓華
市場人士相信噪音頻響,頗有警示開發商「聽話」意味,但實際上政策重點已進入新階段,保障性住房建設成「重中之重」。
元旦實施機會較大
《第一財經日報》引述消息人士說︰「目前有數個方案,但不知道具體用哪個,估計明年元旦實施的可能性比較大。」報道指新的房產稅將對原來的房產稅政策進行修改,但可能在十一前後出台。
報道內容雖欠實質,但已成為市場焦點。而消息人士對本報稱,此時房產稅流言再起,或因為某上海市領導數個月前的言論。他說,當時該領導曾指,房產稅推出與否,將以「10月為限」。但本報以此詢問京滬深三地多間開發商,對方均稱未聽聞。
對於房產稅是否會在十一落實,「很難」推行是全數開發商第一反應,「現時立法、評估、定稅率等準備工作都沒定論,怎能說出就出」。另外,內地向來習慣節前不講「壞消息」,十一期間落藥有違常理。
成交未旺 毋須落藥
21世紀不動產上海區域分析師黃河滔同意上述說法,指現時調控政策落實成功,上海樓價不僅基本穩定,連成交量亦未恢復正常水平。他說,上海8月新建商品房成交量7000套左右,離每月1萬至1.5萬套的正常水平相去甚遠,暫時見不到落重藥的必要。他預計最近上海亦有收緊首套房貸款認定的流言,當地買家或形成「政策有後着」心理,或再影響成交。
市場達成共識,政府發力重點已不再局限關水喉、限房貸等措施,而是大力推保障性住房,促進住房結構合理化。正如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所言,扼殺房地產商融資渠道無助於治理高樓價,造成當前高樓價主要原因,在於住房制度和財政制度。要解決住房問題,主要是要弄清楚政府和市場的責任所在。
住建部網站已連續5天刊登文章,一邊介紹現時保障房建設進度,一邊樹立模範,冀各地仿效,本月20日更首次強調,9月底前各地保障房項目必須全數開工,年底建成計劃的60%。同時要求各地研究針對保障性安居工程稅費減免政策,探索各類保障性住房的補助資金。早前廣州仿效香港,推出《廣州市保障性住房社區管理扣分辦法(試行)》,引起市場一片叫好。昨日《廣州市公租房實施辦法》亦公開亮相,首次允許外地人申請公租房,部份公租房租金僅為房屋市場價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