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人民銀行早前開放內地銀行間債市,讓境外央行及港澳銀行參與後,首家央行在內地購買國債悄然出現,標誌着人民幣邁向儲備貨幣之路,跨出重要一步。英國《金融時報》引述消息報道,與中國貿易頻繁,兼滙率政策一貫緊貼內地的馬來西亞中央銀行,最近已購入人民幣國債作為儲備一部份,但報道未有透露購入的金額及年期。
首家央行購買 人幣突破
就購入國債一事,大馬央行對於該報查詢,拒絕評論。一直希望持有人民幣資產的馬國,是次舉動成為其他亞洲央行購買國債的先行者。截至8月底,馬國外儲總額達1000億美元(約3110億元馬幣或7800億港元)。
渣打銀行(香港)東北亞區定息收入交易部董事總經理馮思果表示,若報道屬實,將是一大發展突破,過去各國的儲備組合,均以G3(美元、歐元及日圓)貨幣為核心,但隨着亞洲區內跨境貿易增長,中國外儲組合亦增持區內貨幣資產的比重,亞洲各國在有限及可控風險下,持有人民幣債券亦屬好事。他相信,本港外滙儲備日後若投資國債,亦屬自然合理的考慮。
恒生銀行(011)總經理馮孝忠亦說,馬國若真的已購買國債,證明區內國家持有人民幣資產作為外儲組合的雛形,亦代表人民幣在國際化進程中,首階段成為地區化貨幣的成功。
金管局:有興趣買國債
市場傳聞,有意投資內地債市的中央銀行,包括香港、南韓、馬來西亞及俄羅斯,據悉金管局亦已向人行遞交投資國債額度的申請。金管局發言人表示,該局一直就有關事宜積極跟進中,對購買國債亦感興趣。
上周市場傳出,工銀亞洲(349)以試行方式,透過銀行間債市,向國家開發銀行買入首批一億元人民幣債券,是首家獲准進入內地債市的境外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