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
【本報訊】中國崛起令其話語權日漲,金融海嘯令外儲「內傷」,加速中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去年10月上任港交所(388)行政總裁的「中國通」李小加,認為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上可擔負重要角色,為爭取商機,李小加代表港交所破天荒發表萬言書,建議人民幣國際化路線。 記者:尹燕麗
人民幣國際化帶來商機無限,李小加上任後,旋即瞄準人民幣業務商機,他深明要爭取中央政策支持,便要採取主動,於是貢獻良策。他一口起撰寫了「萬言書」,在港交所歷屆行政總裁中屬罕有,他建議,中央在資本項目不開放的前提下,為香港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提出清晰的發展路線圖。
李小加的「主動」建議,是明白香港單靠人民幣存款,將錯失商機。他認為,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要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必須經歷形成、成長及成熟三個階段。他更以「水與魚」作比喻,如果人民幣流量為「水」;人民幣產品為「魚」;人民幣投資產品的回報為「養分」。
拓離岸市場須經三階段
「魚」沒有「水」不會生;「水」不流,「魚」不會活;「水」中無足夠「養份」,「魚」長不大。要吸引全球人民幣資金流入香港這個中轉站,就得靠在內地投資獲得的「養份」,此點亦是拉動全球人民幣日後頻繁進出內地的誘因。
目前人民幣回流內地渠道逐漸打通,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已初步形成。進入第二個「成長」階段,香港應發展足夠多、足夠規模、享有更高收益、交投更活躍產品,屆時必須確保離岸市場有足夠人民幣流動性,以及更暢通的人民幣回流渠道。
他表示,此階段須保證人民幣債券、股票、期貨等產品發行,以及二級市場交易,有充足人民幣資金相匹配,避免產品發行機構擔心沒有足夠人民幣,讓他們購買或交易而止步。
由於來自貿易結算的人民幣數額不多,難成資金主來源,李小加建議,五種方法向離岸市場輸出人民幣(見表)。此外,充分利用已出境的人民幣存量同時,可考慮向離岸市場注入人民幣,設立臨時性、試點型、有定額管控的人民幣「資金池」。
具體操作上,沒有人民幣的境外投資者,可用外幣向「資金池」兌換人民幣,參與投資與交易,賣出產品後,再以外幣形式撤出,以保持「資金池」不會乾涸。「資金池」設有上限,可由人民幣離岸參與行設立,人民幣則可由境內銀行間拆借市場或其他途徑獲得。
五招保障人民幣流動性
法巴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稱,要設立「資金池」存在兩問題,就是對人民幣是否有信心,及設立後會否有副作用。中央對人民幣國際化的謹慎態度,遠遠大於市場呼籲,在看不懂未來風險,及沒有後續補救措施的情況下,不會貿然行動。
他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水到渠成」過程,建議先從容易方式入手,如允許中國企業來港上市、以人民幣及港幣同時計價,香港企業到深圳ETF上市、打通兩個市場等。
文章也提到,可通過貨幣互換、離岸人民幣貸款、內地企業以人民幣對外投資、發行人民幣計價股票、允許QDII以人民幣參與境外發行與交易,增加離岸市場的人民幣存量。
由於中國資本項下仍未開放,本身已控部份風險,只要有序安排、總量控制,上述措施的風險屬可控。港大經濟金融學院教授宋敏提醒,回流機制的風險關鍵,應更為關注。
李小加建議,境外人民幣可通過FDI(境外人民幣對內直接投資)或其他方式返回境內,這樣的回流有限,不會加大外滙規模與滙率壓力。宋敏也表示,FDI方式比較安全,同時還可繼續使用QFII機制,兩者規模都容易管制。
人民幣離岸市場成長階段
─須有流動性保障─
‧允許境外企業通過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的貨幣互換協定獲得人民幣投資產品
‧允許內地商業銀行開展離岸人民幣貸款業務
‧允許獲批准的內地企業以人民幣對外投資
‧允許內地保險公司或基金公司以個案方式,申請將人民幣調往香港,專門用於申購投資產品(如人民幣計價的股票)
‧允許QDII以人民幣參與境外發行與交易
‧設立臨時性、試點型、有定額管控的人民幣「資金池」
─須有回流保障─
‧人民幣資金通過外商直接投資(FDI)或其他方式回流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