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任港交所行政總裁不到一年的李小加,昨親自撰寫萬言書,描繪人民幣國際化三部曲,其可行性留待專家點評。
李小加的文章令小民想起董建華及曾蔭權,兩代特首每次從北京帶回利港政策,均被掛上「乞求」及「攞禮物」等貶詞,久而久之,香港被「邊緣化」的思潮籠罩。其實,香港只要扮演好人民幣國際化的角色,便毋須惶恐。
董建華於03年11月宣佈,人行決定香港銀行試辦個人人民幣業務,包括人民幣存款、兌換及滙款等。董形容安排是香港建立人民幣離岸清算中心第一步,但之後的路十分漫長,一行便是七個年頭。
直至雷曼爆煲引發金融海嘯,全球經濟雖避過衰退一劫,但仍難逃積弱之局,「保護主義」群起,正在崛起的中國成為眾矢之的,加上中國外儲出現數以十億美元的虧損,站在中國的立場,爭取在全球政經上有話語權變得理所當然,人民幣國際化亦是「起錨」的時候。
香港要抓緊人民幣國際化機遇,知易但怎行?李小加文章提到現階段要解決好「信心」和「決心」兩個問題。此四字似虛但實際,且說出問題核心。小民不是說笑,就是本港人民幣存款目前僅1000億元,令不少金融圈話事人對香港真能成為人民幣產品集中地,甚至發行人民幣股票充滿疑問。
券商銀行企業均需配合
提出疑問是必要的,想出解決方法更是重中之重,找到羅馬大道,信心自然回來,正如李小加所言,「我們就不僅不會對上海的發展患得患失,還會掘出創造雙贏的商機」,不難估計這是指中央將上海定位為國際金融中心,若香港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驗場,為中國排難解困,最終將是中國之幸、香港之福。
香港不要等中央告知可做甚麼,而是香港能做甚麼配合,如證券經紀日後代客買賣人民幣產品,單據不單是雙幣,經紀更要每日計算滙價。單是這一點,已有小經紀表示,向有關方面查詢,應參考哪家銀行滙價,卻不獲答案。
站在政策制訂者立場,或會認為經紀不懂做大事不拘小節的道理,但試想,內地企業日後可能在港發行人民幣股票,香港財金官員可有想過將來有機會收取人民幣印花稅,有否想過修例呢?
銀行層面,在港的中資行以至在內地設分行的香港銀行,有否想想建議如何在可控有序情況下,安排人民幣流出流入。企業層面空間更大,尤其是在內地擁有大量業務的企業,會否策動在港發行人民幣股票或相關產品。
郭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