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幣為甚麼要國際化?
首先,中國作為貿易大國,但人民幣不是國際貨幣,令中國累積大量外儲,讓外儲暴露於外滙市場波動的風險中。
其次,中國出現貿易失衡,若人民幣成為結算貨幣,將有效控制外儲增長,促進區內經濟及貿易平衡發展。
最後,國際化能增加中國在國際間話語權,若能促使中國貿易夥伴選擇人民幣作為主要結算及投資貨幣,將加大中國影響力,同時亦促進區域經濟合作與貿易夥伴關係友好。
2)現階段國際化的可行和操作?
中國的資本項目雖未開放,但人民幣能透過貿易進出,已基本成為結算貨幣,但貿易結算量不夠大,當務之急是鼓勵貿易商用人民幣結算。
人民幣國際化要循序漸進,必要條件是先在一個可靠和可行的離岸市場試行。該離岸市場可監管人民幣流動的渠道,離岸市場的位置是要作為一個閥門系統調節水量。
由於人民幣國際化是在一個有限,漸進與可控的模式下發展,過程必然緩慢,不要期望過程中能立竿見影賺快錢。
3)基本發展路徑是甚麼?
人民幣國際化路徑分三個階段,中期內(5-10年)逐步成為廣為接受的國際貿易結算貨幣;中長期(10年後)逐步開放資本項下管制後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國際投資貨幣;長期內(20年後)逐步成為儲備貨幣,實現人民幣成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這一中期目標。
人民幣離岸市場須經過三個階段:形成階段;成長階段及成熟階段。現時人民幣離岸市場正經歷成長階段,面對的問題是境外貨幣額不夠大。此階段目標是資本項目仍未開放,發展多樣化及高收益的投資產品,增加人民幣吸引力。
首要保障流動性,包括推出與人民幣流動性匹配的人民幣產品,可設立臨時、試點型有定額管控的人民幣「資金池」。第二是保障貨幣回流,包括在政策上批准推出收益回報較高的人民幣產品,包括企債、股票、期貨及利率衍生品等。
4)香港最適合作為離岸中心?
本港金融市場具備「一國」、「兩制」和「高度國際化」三項條件,讓香港成為最佳試點,但卻非唯一。
「一國」指香港隸屬中國,讓本港可助人民幣走出去的同時,能夠控制風險;「兩制」即香港在政治、經濟及法律體系的獨立,確保離岸業務不會衝擊在岸業務。「高度國際化」的背景,指香港已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此點有助爭取國際用家接納和使用人民幣。
5)可以為香港帶來甚麼商機?
當香港作為離岸中心進入成長階段,存量增加到相當程度,本地金融市場可發展出更高收益、更大規模、品種更全面、二級市場交易更活躍的人民幣市場。
在成長階段中,有兩類金融產品的發展值得關注,分別是貿易融資服務及資本市場產品。境外銀行透過前者吸引貿易夥伴以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後者的發展令這類產品收益更大、交易更活躍,最終目的是吸引離岸人民幣業務存量的增長。
6)香港應做些甚麼?
首先,要認識到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源自大中華,並可以拓展業務至全球各地的機遇,香港因其特殊的地位與優勢,可以在這時發揮一個難以被替代的作用,金融同業必須要好好把握。
由於資本項目受限,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無先例可援,要有會遇到挫折和困難的心理準備。另外,我們要對本港的核心競爭力和人民幣國際化有信心。
為了捉緊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機遇,必須提升金融業的硬件軟件,例如投資金融IT設施,以及改變一些長期以來的做法與習慣,以便更好的服務客戶。
全文連結: http://www.hkex.com.hk/chi/newsconsul/speech/2010/sp100920_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