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陌生人 - 一丁

中國的陌生人 - 一丁

對許多內地市民而言,「中國丹霞」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一事,不會是一件意外之事。中國旖旎的自然風光與獨特的人文風情,每年都能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旅遊業也因此興盛,成為一筆收入可觀的生意。
各地政府近年紛紛高舉發展文化的「大旗」,爭奪名人故里的事時有發生。有人認為,這是政府開始重視自然與人文的表現。但對照現實,不少人心存疑慮:這真的是保育意識在提高,還是純粹為了推動經濟發展而做的舉動?對那些無法促進旅遊產業發展的山林江河、舊村窄巷,政府是否還會有同樣的宣傳熱情?

推土機推倒集體記憶

眾所周知,許多具有重要價值的書籍和建築,在「破四舊」的打砸聲下,毀於一旦。中國在還未來得及對此作出深刻反省時,就要在急速發展過程中,迎來一波又一波的拆遷潮。以往那些別具一格的街道和房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毫無特色的柏油馬路與大同小異的高樓商廈。它們使人們失去對城市的新鮮感與歸屬感,人們在假日時紛紛逃離城市,跑到郊外,即是明證;因為不論在廣州、上海還是成都,人們見到的都是一樣的石屎森林。
推土機的亢奮與無情,推倒的不僅是歷史建築和狹窄的街巷,而且還有附於其上的人們的「集體記憶」。黃埔軍校同學會變成像夜總會這樣的鶯歌燕舞之地,不僅反映了不少人漠不關心「自己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心態,更可從中看出人們沒有敬畏歷史的意識,不知道人類的局限與渺小。
內地沒有像香港保衞天星、皇后碼頭或「不遷不拆菜園村」這樣的社會運動,以喚起人們的「保育意識」,以及反思「發展主義」思維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主流媒體對此也無甚熱情,擔負起宣傳、討論保護地方特色文化任務的,是像羊城網、廣州本土網這樣的新媒體。
最近《南都周刊》的報道告訴我們,有許多「土著先鋒」、年輕人在行動,他們討論保衞粵語、思考廣州舊城改造的問題,並給出自己的意見。這種純粹來自民間的聲音與力量,是中國公民社會正在成長的重要標誌。但單純依靠網絡,其影響畢竟有限,而且這些默默行動的年輕人,不僅要面對活動經費、人手、時間不足等難題,或許還要面對來自政府的壓力。在我看來,倘若有主流媒體的支援與政府部門的諒解,他們的保育工作會開展得更加暢順,也一定會有更多的人加入他們的行列。

城市規劃缺市民意見

顯而易見,政府在城市規劃、拆遷改造過程中,似乎從來沒有想過要聽取非專業人士──絕大多數市民──的意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但假如城市發展只以經濟效益為先,顧着如何讓房價提高、把道路拓寬、建更多的商舖,卻把市民的真正需要忽視了,這一美好的願景如何能實現?這與城市發展的目的豈不背道而馳?
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廣州的西關大屋……這些特色街道和建築,逐漸從實體走進人們的記憶中,以後的人若想了解它們,或許更多的,只能通過照片和影像了。這無疑是一件讓人非常遺憾的事。
持續不斷的拆遷──從好的一面講,是城市正在發展──真的讓我擔心,有一天我會成為許知遠筆下那個祖國的陌生人。因為中國每一天都是新的,沒有留下一絲往昔的塵埃。

一丁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