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衣業中,唯一可以跟外國各大名牌抗衡的,大概就是上海的「古今牌」了。
「古今牌」女裝內衣有一百多年歷史,那時中國女人用胸圍的還不多,這牌子,據說是俄國人創的,最早的顧客,大概也以在中國生活的外國女人為主。
今非昔比,今天的「古今」已經向國際水準看齊,連拍廣告,都到香港,選的都是洋模。
這天吃飯,碰到了三位上海來的「古今」負責人,說起女人內衣,我問她們,最早的時候,胸圍叫「奶罩」,「奶罩」這個名詞,是到什麼年代才消失的?
得到的答案是,一直到「文革」之前,大家都把那玩意兒叫「奶罩」,所以「古今奶罩」很出名。「文革」之後,「奶」字改成「胸」字,就變了「胸罩」,再後來,再度斯文,「胸罩」就變了「文身」,近些年,「文身」也不叫了,女孩子進了店,只說買「內衣」。如今在上海,如果還說「奶罩」,那人大約七十歲以上。
一九八七年我第一次到台灣,住在「三普飯店」,客房洗衣單上,還赫然印着「奶罩」,這個傳統稱呼,足足比大陸多叫了二十年,令人看了,有久違的刺激。
其實在「奶罩」之前,中國人對此有過一個斯文的稱呼,叫「抹胸」,但「抹胸」只是一條紮在女子胸前的布條,沒有「罩」,大概這個原因,才變成後來的「奶罩」。至於「文身」,則有些不通,因為古時候「文」「紋」相通,「文身」也就是「紋身」,就有些混淆了。
還是香港人說的「胸圍」好,「圍」比較含蓄,沒有「罩」那麼有「容量感」,尤其對些身材不那麼突顯的女人,圍着就好,有「罩」,反而累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