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投資者在8月均坐立不安。踏入9月,投資者終於望到曙光。受惠美國就業數據和採購經理指數勝預期、中國出口理想、紐約期油降至每桶76美元,種種正面因素刺激標準普爾500指數本月為止累計上漲近6%。
在這一波美股升浪中,成交量只屬中規中矩,但由於期間美國有長假期,成交量少一點亦算正常。然而,面對經濟、稅務和政府監管去向尚未明朗,對冲基金和退休基金仍未願意大動作增加股票投資比重,難怪標指還未能在1040至1130點這個交易範圍內突圍而出。
但股市真的無力再上嗎?那又不是。若果美國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失利,令嚇怕一眾大企業的「劫富濟貧」稅務政策得以畫上句號,而企業併購潮又能再次升溫,配合秋季職位大增或經濟復蘇力度增強,這都會成為股市上揚的催化劑。
民主黨倘失利股市料揚
毫無疑問,只有12倍市盈率的美股顯得很便宜,回報率更較美國國庫債券高4倍。當然,假如投資者情緒持續低迷,即使股價跌到再低殘也難獲青睞。以美國龍頭科技股為例,其股價相對大市指數的比率是20年來最低,但事實上科技公司的資產負債表甚佳,又擁有數以千億美元計現金,股價看來被低估了。
資金流向凸顯一矛盾現象,就是關注風險的投資者一方面把5600億美元資金投入保守型債券基金,另一方面卻有1200億美元放進新興市場。
基於股市和債市均已消化經濟不會陷入雙底衰退,所以我會吸納美國和亞洲(不計日本)的大價股,同時沽空美國國庫債券。今年,亞洲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的回報率有8%至10%。若果以槓桿方式投資,回報率更達25%。
麥曉林
mailto:[email protected]
本欄隔周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