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置業計劃隨時幫你變害你 - 盧峯

蘋論:置業計劃隨時幫你變害你 - 盧峯

特區政府有關如何資助市民自置居所的諮詢期上周五結束,有關部門正在整理有關意見,並將由特首曾蔭權在新一年的施政報告交代政府的基本立場及準備採取的措施。
從政治現實、從立法會各政黨的態度來看,特首及特區政府大概不可能不做點事,大概不可能不拿出一點政策或措施來協助部份未能置業的市民「上車」。但正如我們一再強調,在樓市陷入狂熱、陷入泡沫的時候出手協助市民置業是非常危險的事,不但有可能令樓市進一步升溫,更有可能大幅增加整體經濟的風險,更有可能對接受資助的家庭造成極破壞性的影響。
首先,樓價節節上升,樓市持續暢旺顯然是由於需求的增長遠比供應的增長快所導致。對住宅單位的需求殷切除了因為實際住屋需要外,有不少是投資、投機的需求。要知道利率正處於前所未見的低水平,美國聯儲局、日本央行、中國人民銀行年來不斷印鈔票刺激經濟,大量游資充斥市場,希望尋找可靠、回報率可觀的投資機會;而房地產包括豪宅及大型屋苑就是其中一個主要對象。另一方面,經過金融海嘯大起大落包括滙豐跌至三十多元後,投資者對股票、證券、衍生工具的風險有了較大戒心,倒是對「磚頭」這類不動產的信心增加了,認為它們有較強的抗跌力,不會霎時間變得一無所有或大跌七成。
正是在這樣的主觀、客觀環境下,香港樓市從○九年初開始不斷攀升,樓價屢創新高,過萬元一呎的住宅比比皆是,比九七年的「顛價」還要厲害。當樓市處於這種亢奮狀況時,當樓市承接力如此強韌時,政府不管推出那一種資助買樓的計劃都只會進一步增加對住宅的需求,都只會令樓市更火上加油,把樓價推得跟實體經濟表現及市民的收入更脫節。對香港的經濟發展、金融安全而言,這不是弊多於利嗎?
此外,需要政府資助置業的主要是收入、儲蓄不多的市民。這些市民即使能在政府支援措施下勉強上車,應付超高樓價,他們也沒有餘力應付可以急劇轉變的宏觀金融或經濟環境。一旦全球經濟陷入雙底衰退,香港增長放緩,他們的工作隨時不保,又或要面對減薪減福利的浪潮,令他們在供樓方面更吃力。又假若通脹快速重臨,聯儲局及其他央行重新以對抗通脹為主要目標,快速上調利率,那樓價將會應聲下跌,供樓負擔則大幅飆升兩、三成甚至更多,儲蓄、收入不多的上車族能否應付得了,能否挺得過去實在是個大疑問。弄的不好,這些要政府資助的上車族隨時變成「樓蟹族」,他們的物業貸款則變成美國的次按那樣,影響銀行及金融體系的安全性。像這樣的後果,有誰想見到呢?
還有一點必須小心考慮的是資助條件如何界定。以年齡層如八十後來劃界當然不妥,以收入水平判斷的話也要特別小心。以往的置業貸款計劃曾惠及月薪五萬元以上的家庭;可這種中等收入的家庭社會該不該資助他們置業實在是個大疑問。若果收入規限較嚴例如月薪三萬元以下的家庭,他們的承擔能力又相當有限,不容易應付供樓開支。
究竟特首、特區政府會拿出甚麼方案來協助市民置業還有幾個星期才揭盅;但從樓市現況、經濟前景來看、協助置業的措施大有可能弄巧反拙,非但幫不了市民,反而變成糖衣陷阱,令更多人高價接貨,後悔莫及!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