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酒裝瘋賣儍?不,大部份別人認為喝醉的人,其實那時仍是清醒的,只是心裏不痛快,乘機轟一轟,修理修理看不順眼的人。喝醉時的胡言亂語比較容易被原諒,也不太會被認真去看待。
酒量有深淺,肚量也有深淺,平時很有風度,修養極好的人,三杯兩盞下肚,人也放肆起來,守口如瓶的變成了開籠雀,不苟言笑的人變成悲喜劇滑稽片的演員,憨態可掬,七情上面,在無事相見的飯局,這都不算什麼,不必太在意,說什麼,做什麼都要想過、度過,豈不太辛苦,一向率性而行的,又何必藉酒壯膽或靠酒醉掩飾,要言人之所不敢言,為人之所不敢為,不必躲在酒瓶酒杯的背後,說什麼,做什麼,只要不是故意去損人利己,不是故意去傷害別人,直說出來又有何難?
報載中國駐聯合國副秘書長乘着飲大咗,帶幾分酒意在晚宴上開駡,駡的是秘書長,兩人之間也許早有心病、有芥蒂,被駡的一方果然很有外交官風度,只是微笑點頭,並未勃然變色,也不回嘴。駡了一個不算,在場另一個美國官員也被一併駡了一頓,那些駡人的話,沒什麼新鮮,只是一些情緒發洩,例如,你早就想除去我……你開除我好了……又如最不喜歡美國人……中國官員在外交晚宴場合大鳴大放可以說是頭一遭,令人側目,印象中北京特使、外交官員總是四平八穩,口徑一致,乏味老套得很,不敢也不可能有個人意見,更何況藉酒裝瘋駡人,弄得場面十分尷尬,事後還要向人道歉補鑊,也許這次出位的表現,對那位外交官日後的政治生涯會有大影響吧,烏紗帽保不保得住還不知道呢。
能外放的官不可能是泛泛之輩,學識修養、風度、待人接物禮儀周周,必定一絲不苟到無懈可擊,某些場合談笑風生,某些場合拂袖而去,都有其過人的算計與設計,一舉一動不可能是無心出岫吧。都說弱國無外交,從聯合國佔一席次到如今舉足輕重,在晚宴上摸杯底不算,還敢喝到微醉半醉,還會駡人,呀!今時不同往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