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被譽為「米埔第二」的塱原濕地,保育發展近5年漸見成效,雀鳥種類增加25%達234種,包括本港新增鳥種歐柳鶯及瀕危的黑臉琵鷺。長春社今年獲政府撥款450萬元,主力在塱原推動水稻田耕種,以增加生物多樣性;並開拓生態農產品市場。
種水稻吸引棲息
塱原現有5萬多平方呎農地試行水稻田耕種,由於穀物常被雀鳥吃光,加上受颱風影響,今年初僅一幅逾8,000平方呎農地能種出約100公斤稻米,收穫欠理想。長春社保育經理戚曉麗指出,水稻田發展能提供水源和食物,吸引兩棲類和鳥類等不同物種作棲息地,稻米收穫反屬其次。
目前塱原紀錄得17種爬蟲類物種,如勾盲蛇等,較02年上升逾倍;兩棲類如粗皮姬蛙等,則有10種;哺乳類亦有7種。過去5年,塱原的雀鳥品種由187增至234種,佔全港品種42%,包括本港新增的歐柳鶯及瀕危鳥種黑臉琵鷺。
戚曉麗坦言,鄉郊土地欠規劃,如早前河上鄉傾倒泥頭、新界東北發展等,憂慮塱原的生態發展難持續。
長春社和香港觀鳥會自05年起,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撥款以管理協議方式推動塱原的生態發展,今年3月獲撥款450萬元,展開第3期保育管理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