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交易所上周宣佈,由10月22日開始,將有19家中國企業透過美國預託證券(ADR)方式在新交所交易。當中有10隻ADR的普通股在港交所交易,銳意搶佔香港市場,凸顯了新加坡的野心。
事實上,新加坡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全盤調整該國在亞洲區的定位,誓要當國際財富管理中心,做東方瑞士,經過10年努力,成效近年越來越顯著。當投資者仍把焦點放在新興金磚四國時,該國今年極有可能問鼎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高盛估計,新加坡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達16.5%,該國有11.4%家庭的資產達百萬富翁級別,乃全球最多。
大國創造財富小國打理
由於地理關係,新加坡清楚知道自己必須在某程度上依賴他國,故發展出「大國創造財富,小國打理財富」的方向,確有先見之明。據美林公佈的《09年亞太財富報告》指出,中國已成為全球第四大財富集中地;亦有統計發現,去年中國錄得擁有百萬美元資產的富翁達36.4萬人,財富累計達1.7萬億美元。與此同時,該國私人銀行數目從00年至09年倍增至42間,管理資產由500億美元增加16倍至8000億美元。
新加坡訂下具體方針,再在政策上給予最大程度的配合,包括推出比瑞士還要嚴格的銀行保密法及取消遺產稅等;硬件方面則是興建全球最大的免稅儲物設施自由港,並拋開傳統包袱,開放賭業作為國家經濟動能,一改新加坡以往古肅沉悶的形象,讓國家成為全球富豪玩樂、投資以及管理財富的天堂。難怪香港首富李嘉誠早已取得新加坡居留權,更有報道指,他有意讓孫兒在該國成長及讀書。
新加坡的成功並非偶然,該國政府早已清楚自己作為亞洲小國的位置,政策制訂者有願景和遠見、配以迅速的執行力,令該國經濟蓬勃發展。反觀與獅城有「瑜亮情結」的香港,雖然聲稱把自己定位為國際金融中心,但一直只是「食老本」,未有積極主動將地位提高,反而回歸以來,提出不少新的所謂乜乜中心。
發展人民幣港要定藍圖
前特首董建華1998年公佈大型發展藍圖,提及的中藥港已胎死腹中,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提出近12年,仍停留在諮詢階段。曾蔭權領導下的香港曾提出四大支柱,除一直食老本的金融業外,其餘根本不成氣候。
近期香港重提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配合人民幣崛起,由一個封閉的貨幣逐步發展成全球貨幣。香港必須學習新加坡有清晰藍圖,而政府以至金融業的決策者亦須齊心,向香港市民及全球說清楚香港在人民幣崛起的定位及發展遠景,整體政策清晰統一,社會配套亦要全面,執行力更不可或缺,否則即使背靠內地,亦給沒庇蔭的新加坡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