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古物諮詢委員會正審議全港1,444幢建築的歷史評級,惟本報接連發現,部份正待古諮會通過評級建議的私人舊樓,已被業主施工破壞。鴨寮街187號唐樓去年初獲建議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惟今年中易手後,近日即進行大型翻新,連具濃厚中國特色的「趟櫳」大門也被拆走,至今下落不明。記者:黃偉駿
鴨寮街187號與189號是兩幢三層高相連唐樓,原屬單一業主陳氏家族擁有,同建於1920年代。古物古蹟辦事處專家小組去年三月,建議將兩幢唐樓由原本沒評級,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政府稱尊重私有產權
不過,187號於今年中以2,380萬元易手後,工人近日便開始搭棚,進行大型翻新工程,門、窗全被拆走,連地下甚具特色的趟櫳大門也不能倖免。有街坊說,187號平日重門深鎖。外形獨特的187號,也是不少愛好古蹟網友的拍攝題材。
正當187號「面目全非」,189號在上月底古諮會會議上,卻獲通過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發展局稱,187號只是內部維修,古蹟辦會跟屋宇署在監察機制下保持聯繫,繼續跟進有關工程。發言人重申,政府尊重私有產權,古諮會的歷史評級是不會影響私人業權及業主對其物業的使用。
古諮會成員李浩然稱,由於古諮會收到187號業主反對評級建議,故未有將187號跟189號同時確認評級。他說187號地下大門的趟櫳設計,是華南建築風格,在廣州西關一帶常見,「通常睇《黃飛鴻》電影先見到趟櫳,就算喺新界圍村都好少見」。他估計187號的趟櫳可能是市區僅有,建議古蹟辦向業主跟進趟櫳下落,妥善保存以便日後放進博物館展覽。
被建議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西半山興漢道19號,早前被發現業主在古諮會未確認評級前,拆走建築物所有門窗,稍後重建為兩幢33層高豪宅。公民黨副主席黎廣德批評,政府的歷史評級形同虛設,「評級機制同保育根本脫晒鈎,就算未確認評級,政府都應該對業主有保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