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中期選舉,本來是美國人的事,但在政治層面上,也牽連到中國人民幣滙率問題。上周美國國會舉行的聽證會,重點討論是否把中國列為貨幣操控國,以通過法案向中國出口產品徵收反傾銷及反補貼稅,來迫使人民幣加快升值。面對美方的政治壓力,中方先以增強滙率彈性為名,把近日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加快,但我們認為日後升值幅度將會是有限度而溫和的。
自今年6月人民幣滙率改革重新開動以來,人民幣兌美元滙價出現了「升、跌、升」的走勢。6月19日至今,只溫和累積升值1.5%,但當中有1.2%升幅是在9月份發生,可見9月份人民幣升值幅度明顯加快。巿場有評論指,這是中方先釋出善意的做法,但對於要人民幣進一步大幅升值的要求,中國可能還是很抗拒。
明秋可見6.55
首先,如果人民幣升值過快過急,很容易導致過份樂觀的預期,吸引更多熱錢流入中國,造成資產泡沫的風險。此外,中國也需顧及本土出口商的利潤和競爭力。雖然現時中國的出口較一年前增長34.3%,但只是基數效應而已;相比兩年前,8月份中國出口只上升3.3%。
我們的觀察認為,日後人民幣升值幅度,除了政治因素,很大程度還要參考美元兌其他主要貨幣的滙價走勢。
雖然中國經常提到要增加人民幣滙率彈性,但人民幣定價的參考仍然以美元為主導,如果其他外幣兌美元顯著升值,人民幣升幅可能會稍為加快;可是當其他外幣兌美元滙價轉弱,單一要求人民幣升值的理據便說不通。以今年8月份為例,美元偏強使人民幣滙價不升反跌,當時美元兌一籃子主要貨幣的美滙指數,單月升近2%,同期人民幣兌美元下跌近0.5%。
短至中線而言,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的趨勢已是市場共識,花旗分析員預期有機會維持2%至3%溫和升值步伐。估計美元兌人民幣滙價,有機會由現時6.71至6.72水平,回落至明年第三季的6.55水平(見圖)。要捕捉人民幣升值的投資機會,除人民幣存款和人民幣債券外,也可寄望日後可能批出的小QFII互惠基金產品。
張敏華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