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藍屋之所以髹上藍色,是因為當年水務署用剩一批漆油,政府修葺大廈時用上,成為二十年代老樓的外衣。香港第一個「留屋留人」的復修保育一級歷史建築物,清晨、中午至入夜,在不同光線照射下,給人不同的藍色感覺。藍屋老了,但外牆顏色卻令它越來越迷人,越來越張揚。
陳廣記茶餐廳位於藍屋對面,53歲老闆陳越平天天看着這幢戰前舊樓,起初對它的藍色很有意見,「開頭唔習慣,中國人好棹忌,死人燈籠才會用藍色」。白色燈籠寫上「喪府」藍字,成為傳統的藍色陰影。但實際上,藍屋的藍,在建築師謝錦榮眼中,是彩藍,搶眼、醒目,是一隻用得很好的顏色,而且改變了一所舊樓的命運,「因為不經意嘅巧合,髹咗藍色,反而好吸引,會令人記着佢。」藍屋討論多年後,約90歲的唐樓,罕有被保育下來,八戶居民不用搬走。今時今日,陳老闆又有了新看法,「慢慢又習慣咗,覺得都幾好睇」。
髹成藍色非計劃之內
顏色的感覺是主觀的,藍色命運大約在七十年代末期開始。政府聘用的油漆工人為原本米白、灰色的「藍屋」裝身,除了靠近慶雲街一幢私人物業外,三幢四層高的舊樓,鋪天蓋地的藍起來,居於陳廣記對面的華姐,在二樓屋外露台翹首一看,忍不住大叫:「死咩,做乜要髹藍色咁難睇?好似差館咁!」尋常百姓,不愛與人爭鋒。工人對華姐的抗議愛莫能助,「冇辦法o架嘞,貨倉只剩低呢種顏色」。
香港人最容易接受的就是變化,昨天是灰色,今天是藍色,慢慢地,屋內的人不再理會屋外的顏色,反而屋外的人,卻越來越感覺藍色是好顏色。經年維修、補灰後加上新藍,搞得藍屋深一塊,淺一塊,像海水一樣,擺脫了原來呆滯統一的藍色。
正午盪漾地中海情懷
藍屋座東向西,記者早上7時在陳廣記看老民居,在周邊高樓大廈蔭庇下,藍得如幼嫩的初生花朵。踏入8時,燦爛陽光照滿林鎮顯醫館外的景星街,陳越平在如睡醒的藍屋背景下,努力招呼客人,一天的事業,剛剛開始。在他記憶中,小時候沒有顏色的藍屋,早上清靜,中午聖雅各小學放學時間,屋前的石水渠街,擠滿學生與熟食小販。街頭做早餐的白粥布拉腸粉檔走了,馳名的「粥婆」老火純正豬骨粥登場。圍着藍屋外擺賣的滷味、牛雜、一毫兩串的魚蛋以及花生醬夾餅,幾乎被視為街上四大名廚,還有一毫幾片的白糖糕,「鬆化又唔滯,好清甜」。老闆的感官記憶裏,舊日藍屋午飯飄香,住客蒸梅菜肉餅、煎紅衫魚氣味,令人感覺幸福。
回到現實,烈日正午當空,曬得藍屋盪漾着地中海似的情懷。陳廣記從裏到外坐滿吃碟頭飯的客人,老闆與夥計們忙得一頭煙之際,記者獲對家的華姐邀請上二樓吃午飯。走木樓梯不比高跟鞋咯咯聲清脆,又長又斜,轉一個彎就看見翻新千回、又老又白的木門,幾聲熟悉的拍門節奏,華姐啟動自製防盜裝置,用手打開四方小蓋子一瞄,門開了,眾人喧鬧着跟隨豉油雞翼、腐乳通菜的香味入屋。
最少11呎的樓底下,唐樓600呎石屎單位沒有正午暑氣,棗紅、綠與白色花卉圖案的古老花階磚,始終與舊屋廝守,梯形不設房的白色大廳,曾是華姐與兒子的羽毛球兼足球場。也來飯局的舊街坊陳伯,小時候竟然是大廳裏的學生,「這裏最多可以坐50個學生。」陳伯的名字叫家駒,今年80歲,在藍屋出世,「我阿爺與爸爸都住喺度,你話間屋有幾老」。開辦鏡涵義學的,則是華姐的家公,她家婆的舊相片,全屋最威嚴,「佢(奶奶)個妹係大家樂嘅新抱。」5千多萬的藍屋群組(包括黃屋與橙屋)復修費,要留住的,不單是600呎3,000多元租金的旺區好地方,還有長情價值觀,「朋友話你就好啦,發達啦。你以為世上有免費午餐嗎?若果唔係我哋一直堅持……」。
如今藍屋出了風頭,一天到晚都有遊客學生來訪,建築師帶着古董相機來拍照。華姐說:「有鬼佬好欣賞條木樓梯,一邊摸一邊講verygood,我就答thankyou」。半義務替聖雅各設計藍屋復修計劃的建築顧問謝錦榮說,藍屋除了夠老也比較特別,由一幢石屎樓與三幢木樓組合而成,露台是挑樑式設計,並附有西式圍欄裝飾,這都增加了它的保育價值。華姐打開可以看到黃屋與橙屋的後窗,借來東風的清凉。將來藍屋後門會加建走火樓梯及升降機,屋裏也會增添獨立廁所浴室及廚房,一切為平民歷史而做的工程,令她興奮。
「喺藍屋住嘅都係平民,以前20幾人一伙,工程係要證明窮人都可以繼續住,呢度仲住得人」。陳伯是退休政府清潔工人,一年前已搬到樂民新邨。他很懷念以往走上堅尼地道與寶雲道行山、貧富兩相安的生活,「希望復修後可以將以往嘅熱鬧帶返嚟」。那不是和昌大押餐廳的高消費項目,那是人與人的鄰舍相處,有你有我的平民糖水舖與素食店。
華燈初上顏色變溫柔
華燈初上,藍屋的顏色又回到溫柔。路人趕回家吃飯,陳老闆也開始收舖,現時只住了八戶人家的藍屋,依然是尋常百姓家。數十年前,醫館晚上出現的洪拳習武叫聲,總令他好奇窺伺,但隨着林世榮(黃飛鴻徒弟)姪孫林鎮顯病逝,早已成為歷史聲音,「家呢度晚上都好安全」。藍屋住戶大都沒有衞生設備,要到附近公廁方便,以往11時半「倒夜香」,令陳老闆掩鼻關門、人人爭相走避的尷尬場面,也消失了約10年。
入夜後,藍屋抬頭看得見月亮,中秋快到,漸圓的月光與微微變紫的藍屋,如詩如畫。深宵藍屋會是怎樣的,在漆黑裏,深沉的藍色,可會令它化身為貴族?
記者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