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路過一酒樓集團購買月餅,那晚該酒樓沒有晚飯,因有新人包起全場擺酒,為數約40圍。細看一下接待處,有兩塊牌分別寫上「男家」及「女家」,一看便知是「收數」的安排。我覺得詫異,接待人員可在賓客到訪時,問是男家或女家,而不是現在的豎立兩塊牌那麼突兀。加上接待的男女兄弟姊妹,雖然穿上整齊制服,但面無笑容,似收數多於接待,只有表面華麗,沒有婚宴應有的內在喜樂,令那歡樂氣氛大為失色。
婚宴人情常是爭吵源頭,收禮的那方可能以電腦入賬核對,查核某某做多少,作為日後參考。當然付多少是一個指標,但也不能以此作為關係的唯一參考。更大的問題是請多少客,而請客的一方通常不是付鈔的一方,又有情況是人情不是付款的一方收取,但卻有多項要求。有人希望藉此從對方身上賺一筆,取回以往供書教學成本。資金充裕的不是問題,可憐的是普遍資金不充裕的情況,造成爭吵或債台高築。我親眼見到不少案例,未償還結婚債項已離婚,基本上結婚不應用借貸支付。
婚宴看盡人性修養
如何分賬是家庭的內政,最好是在預算時說清楚,要請多少人,多少圍是由新人支付而沒有人情收取,以及主家席的人數等。
若平日家人關係和睦,在籌備婚宴時,是尊重及理性討論多於講數及指手畫腳。新人不是藝人,所以有些玩樂環節可省去,反而加入感謝的項目,否則那場只是「騷」,成為晚宴多於婚宴。一場婚宴看盡人性的真實及修養。
李兆波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