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殺校風波越炒越熱,矛頭指向孫明揚。這其實有點不公平。回歸十三年以來,特別是在李國章任教統局長、羅范椒芬任教統局常秘的日子,其大有為的教育改革和種種新政為學界埋下不少「炸彈」。先是為奪回辦校權、矮化辦學團體而設的「校本管理新措施」;繼而是先熱後冷的母語教學;再來的是通識教育和「三三四」新高中學制;還有的是甚麼融合教育、引進商界的外評內評自評等等繁文縟節,在在令原本相對平靜的學界校園掀起驚濤駭浪。
教師調配失彈性
坦白說,特區政府為了急於教改而投放的資源是空前的,每年數以百億計不惜工本,但不少是藥石亂投;到出生率驟然下降影響到入學人數,許多學校面臨收生不足,教育局才後知後覺問題的嚴重,到李國章下台孫明揚接任後,先在小學推行「小班教學」暫緩了小學殺校潮,但不消幾年又輪到中學收生不足,這次孫局長說不可以照辦煮碗在中學推行小班教學,惹起了學界公憤,教協說將舉行中學界大請願,又說有可能採取罷課行動。
除了這個殺校炸彈,教育界另外一個大炸彈就是依法明年要全面實施校本管理條例,但至今仍有逾百多間中小學尚未登記註冊,其中反對至烈的是三個辦學歷史最悠久的教會:天主教會、聖公會及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這三個教會在香港辦學已超過一百多年,辦理的中小學數以百計,而且多是名校。回歸前,教育當局很重視和珍惜辦學團體的貢獻。當時主政的官員,知道辦學是一門很複雜的藝術,香港有幾百萬人口,有百多萬名學生,有數以十萬計的老師,數以千百計的學校,教育當局又怎可以樣樣都管呢?於是借助有教育理想和經驗的辦學團體來做「代理人」,有豐富辦學經驗的教會就是它最倚重的夥伴。政府出錢,辦學團體出力,政府只需釐定考試制度,藉此規範了課程和監控教育質素,一切就如魚得水,合作得天衣無縫。
可惜如此簡單而和諧的關係到了近年卻弄得糊里糊塗。過去十多年教育局不再視辦學團體如夥伴,只視之為揮之來去的「夥計」;所謂校本管理條例更把辦學權表面上是交給各自學校,實際上是送回政府手上。但這樣一來,原來教育局可以藉辦學團體處理屬校教師調配的彈性,已隨辦學團體的失勢逐漸消失於無形;辦學團體作為教育局的「手臂」已遭切斷,教育局惟有赤膊上陣,自行由強制官校縮班入手,這恐怕是它原本意想不到的。
教育局自食其果
惟今之計是再思教育當局與辦學團體之間的夥伴關係,撥亂反正,擱置校本條例,重新確立和肯定辦學團體的角色和位置。當年大力推行校本條例的前任教統局主席梁錦松先生,當兒子升讀小一,不把兒子送入實行了校本條例的學校而是反對這條例的聖公會轄下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正好證明傳統的辦學團體辦學質素其實很有保證。校本條例除了削弱辦學團體的力量,更令在殺校問題上教育局要孤身上陣,可謂自食其果。
吳思源
中學校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