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功利社會甚麼都向錢看,經理人與藝人關係全建基一個錢字;老一輩的觀念則是合作便是緣,以前經理人和藝人合作十幾廿年,可以完全不用簽一紙合約,講一個信字就夠了。
記者:林佩婷
攝影:伍慶泉
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張國忠:合作是緣份
七十年年代沒「經理人」一詞,直至張國忠出現,才正式奠定經理人地位。1978年,他首次踏足影圈當《點指兵兵》製片,拍《胡越的故事》後和周潤發成為好友,當時很多人找周潤發登台,周潤發找他打點一切,並與他成立了製作公司「影舞者」。
萬事起頭難,甚麼都要自行摸索,張國忠:「發仔因為《上海灘》好紅,我幫他安排登台星馬泰事宜。第一次去泰國,一落機地勤員工已經好瘋狂,有二三千人接機,同日趙紫陽抵達泰國也只得幾十人接機。保安控制不到場面,主辦單位只護着發仔上車,我拎住行李、衫被被遺留機場,那時沒手提電話,幾經辛苦才找到電話叫人接我走,之後去露天廣場演唱,有七八千人,舞台與車距離二百米,離開時要警察手拖手築人牆。這次經歷,令我明白以後參與任何活動都要準備充足。經理人這科好抽象,崗位無書讀,要慢慢從過程中學習。」至於譚詠麟,兩人合作三十年,兩人是親戚關係,「我相信校長做事操守,我對他抱亦師亦友態度。工作上,他啟發到我成功藝人的胸襟視野、如何待人接物,做人成功,唱歌拍戲才會成功。」其後,他與譚詠麟到日本參加亞洲和平音樂會,見識到日本經理人事務所的規模,開始意識到經理人不是個體,而是TeamWork,每人負責不同部份,令作業更成功,故回港後即修正自己公司的工作模式。
當年,無論媒體或客戶都沒經理人這概念,張國忠替周潤發篩選工作,自不然惹來微言,「做訪問時突然多了我這個閒人,他們又不認識我,當然覺得不便。後來我只負責約時間,不出現,問題就得以解決。時間久了,他們發現找我容易過找藝人,漸漸適應我存在。」最初成立「影舞者」,張國忠協議若話事人是周潤發,他永遠留在公司,1984年,因周潤發太忙,加入股東張耀榮,最後導致他請辭和成立藝能。「有年阿倫開演唱會,張耀榮指派的代表完全幫不了手,做到第三場我忍不住請辭,帶全組工作人員與阿倫另開製作公司『特高』,維持一段時間,後有股東加入另組『藝能』,一年後該股東突然退股,令公司陷入經濟困難,我好徬徨受好大打擊,幸好當日同事肯堅持,還要多謝校長、華仔和志偉。足足用三年時間解決問題,似發了場夢,到最後甚至發展至經理人、電影、唱片和演唱會等一條龍工作,不與其他人合作捧藝人,是我公司方針。」
直覺簽劉德華
藝能最高峯時期管理廿多位藝人,最寂寂無聞的藝人劉德華,由張國忠一手捧起,「當年簽他,純靠直覺,」他說:「有日同發仔在廠開會,華仔在化妝間對鏡有禮貌地向我笑,覺得他態度良好,於是約他出來認識認識。那時合作只屬口頭承諾,他當時與TVB還有一年零九個月約,續約條件無可能接受,基本上與借大耳窿無分別。雪藏其間,華仔好Tough,學唱歌學拍電影甚至在演唱會幫手搣飛。後來,多得洪金寶給他機會與成龍、元彪拍《五福星》,之後的《法內情》可說是轉捩點。當然,一切都要華仔自己爭氣,屢敗屢戰才成功。」劉德華走紅後,有報道指張國忠曾被脅迫和受襲,「我估只是想嚇嚇我吧,不會殺我的。說不擔心是騙人的,但我這工作崗位不可以退縮,今時今日可以立足三十年,就證明大家都支持我。」
無論與周潤發、譚詠麟或劉德華,張國忠都沒有一紙合約維持雙方關係,劉德華更說過他六年沒抽過佣,這在現今事事講白紙黑字的年代,可說是匪夷所思。張國忠說做經理人,抽佣並不是最重要:「做了32年,我覺得藝人前途最重要,我與他們相處,不會事事都下命令,萬事有商有量,用理性分析,就算意見分歧,最終都可以達成共識,成功或失敗都會一齊面對。簽了一個人都可以分手,人在心不在一樣沒意思,我不會相信一張紙,對我來說,合約只方便公司流程和報稅。三十年了,這三位藝人現在還活躍舞台,成功捧到他們,已經好有光彩。」這十年八年,娛樂工作轉變好大,三年前他開始想過退休,讓夥伴接班,「現在這麼多新媒體,需要更有活力的人去衝刺,我不是不做,而是退後一步看多一點,然後再幫公司發展。」
林珊珊:不用鐵腕手法
每個人小時候總有我的志願,林珊珊原來從沒想過做DJ,只幻想自己坐寫字樓有張私人工作枱。「細個好嚮往坐經理房,等人拿文件給我簽名,這個可以說是身份象徵。」由DJ、唱歌、做唱片公司、做經理人,到生囡囡後回商台做DJ,她心態已有不同,覺得應為自己打算。「生了女兒做媽咪,心態轉變了,開始想轉型問題。那時與李進商量,他在唱片公司做顧問,之後介紹我試試,我本身工作與音樂有關,最後去BMG唱片公司英文部工作。」當時伊健在中文部,他和TVB約滿後,珊珊便擔當他的經理人,自此兩人合作關係長達十多年。林珊珊坦言對鄭伊健的第一印象不佳,「想當年CASH流行曲創作大賽,我做司儀,鄭伊健與鄭敬基、蔡濟文合唱,他跳舞甩拍子,我心想,怎會有這麼不專業的藝人?到我加入BMG正式認識他,才發現他外形其實好有個人風格,唱歌雖然未算最好,但聲底不差。他非常有性格,可能一直以來無人直接評他有何優點缺點,所以最初做他經理人,我與他有拗撬,但反而覺得,我當他是自己人就更要直接,客氣講假話就不是自己人。」
可能由細到大習慣照顧人,所以做經理人安排工作得心應手,她認為一個好的經理人最重要抱尊重和開放想法,即使與藝人工作上有分歧,也要講道理,對事不對人。「做不做一件工作總要有個原因,伊健教懂我做事不可以用鐵腕手法,不可以命令人做與不做,人不是機械人,要有商量、基本溝通、尊重。他更令我明白到要放低總司令心態,放低經理人角色,轉個角度想,可能會有更好計劃。」安排藝人工作頭頭是道的她,亦曾因身形問題吃盡苦頭。「記得十年前跟伊健返內地,我不夠高大,內地工作人員經常搞不清我是誰,公安會推開我、不准許我入房,去到場地要霸個有利位置,否則一定被攝影機撞,每次工作,我都要在後面大叫:『鄭伊健,呢邊!』其他人才知我是工作人員,最難忘當年《風雲》宣傳,我與髮型師被人丟低戲院門口,很久才發現不見了我。」
由伊健、草蜢到兼埋弟弟林曉峰、康子妮經理人,她說大家都有共同目標,天生有默契才會有緣走在一起。「最初做草蜢經理人,都會驚會不會反面,但我們友情根基深厚,四個人有共同目標,有事就即場解決,至於阿Lo與Lily,我在家不會談公事,談工作會返公司開會,把家庭工作分開,所以合作都好順利。」
藝人沒有高低潮
最初和鄭伊健合作,並無簽合約,後來才簽,除為方便日後工作,更為成就一個精神。「羅文說合約其實是一個精神,用來保護我倆,越相信對方,就越要簽約。」和伊健合作十多年中,曾有報道指鄭伊健經歷不同低潮,但在林珊珊眼中,最重要卻是目前。「可能我們都是樂觀的人,當時我不覺甚麼低潮不低潮,他一樣要開工食飯。也曾經有朋友指那段時間是我高峯期,但我認為人生的高峯期是當下,人要向前行,無論開心不開心都要食飯開工,無甚麼特別,最重要是自己怎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