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很多長者對另一半一生的願望及承諾。但家人往往覺得年老死亡是自然不過的事,當長者的老伴離世後,可能會忽略了他們的哀傷,或認為他們應該較容易接受死亡,並期望他們可以很快復原。
鼓勵抒發個人感受
佩如65歲退休後,全職照顧在病榻的丈夫兩年多。但自丈夫離世令佩如頓失精神倚靠,每天坐在家裏不停飲泣。子女不但無法理解佩如的心情,甚至要求母親不要再提起父親及把悲傷收起。
佩如告訴輔導員,她覺得十分寂寞。以往吃飯及看電視時,總有丈夫陪伴,差不多到哪裏去都在一起,但現在做甚麼也只剩下她孤單一人,一想起丈夫,淚水便不能自制地流下來。她形容失去了丈夫的自己就像大海漂浮的枯木,失去了人生方向,亦沒有人再疼愛她了。
輔導員除了鼓勵佩如抒發個人感受外,更以生命回顧的方法,一起重溫及整合了她與丈夫在戀愛、婚姻及一起生活等不同階段的甜、酸、苦、澀。輔導員發現佩如是一位十分有智慧的長者,而且原本的性格也十分活潑、開朗,只是因失去老伴而變得抑鬱及消沉。經過幾個月去緬懷昔日的點滴,輔導員開始聽到的不單是佩如的哭泣聲,也漸漸能聽到她開懷的歡笑聲。
撰文:善寧會
逢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