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的市場推廣,將「品味」這個詞亂用一通。不知道在甚麼時候,他們更玩起同音食字,創作出「品位」這個充滿國情味道的名詞。早幾天世民遊上海,在1933見到了一塊莫名其妙的廣告牌,寫着「品味.品位」,整個場合當堂變得俗不可耐。
這個「品」字,本來解很多的不同類別的東西,例如物品。多數人傾向將物件分門別類,評級排序,所以「品」字也有類別,級別的意味。品味,用作動詞,通常用在飲飲食食享受人生,意思就是甚麼都嘗試過,然後將感覺歸類。中文的「品味」,譯成英語動詞Taste,意思原汁原味保留下來。可是,再由英語名詞的Taste,譯回來變成中文的「品味」,忽然間內涵都被蒸發掉。說到底,Taste是個人價值取向的選擇,「品味」卻變成了人人盲目追捧的「時尚」。
內地服務員尚待磨練
兩者的分別,在於許多中國人老早已經忘記了如何去品味。幾天以來,我的親身觀察,就算在上海,個人服務業仍有很大進步空間。模仿人家的硬件,上海人基本上已經全數照做;可是,沒有實體的軟件,他們似乎仍然不在意。以飲食為例,世民出入的都算主流高消費的酒樓;菜做得好,樓面裝潢也甚為雅致,可是服務員偏偏不會話頭醒尾,凡事做一半,令整體享受大打折扣。
曾經跟一位內地學生談到這個問題,他覺得是中國企業不懂得「包裝」。當時我這樣回答他:「包裝只是表面。我們要想怎樣用服務和管理為顧客創造價值。」若論個人服務業的水平,在亞洲,泰國曼谷認了第二,沒有人夠膽認第一;在大陸,深圳才算是數一數二的個人服務業中心。說到底,有怎樣的消費者,就有怎樣需求,也有怎樣的服務。提升個人服務業的整體質素,還是要讓世界各地的遊客去磨練我們的服務員。今次世博見到的是各省市的堯舜子孫;跟起初上海人都學英語的良好願景,還是有一段距離。
利世民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