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團隊馬尼拉42小時傷心之旅幕幕驚心 永難磨滅

救援團隊馬尼拉42小時傷心之旅
幕幕驚心 永難磨滅

【慘劇背後】34位雷霆救兵、42小時傷心旅程。鏡頭前,保安局副局長黎棟國與梁太相擁痛哭。鏡頭後,入境處官員在大雨中忍痛忐忑奔赴各間醫院;急症室醫生為重傷者「處方」《聖經》鎮靜心靈;死傷者家屬反過來關顧社署社工。危難中,香港人在互相扶持,黎棟國說,在馬尼拉的每一幕,都是他從事公職以來,永難磨滅的一幕。記者:雷子樂

《保安局副局長─沒有化妝的刻骨銘心》

最好的政治化妝,可能就是不要作任何化妝。58歲的保安局副局長黎棟國,8月24日凌晨趕赴馬尼拉,一臉憔悴,擁着痛哭的梁太吳幼媛、握緊她的手加以安慰。鏡頭前的他紅着淚眼,滿臉悲憤;加上救援團隊火速安排死傷者運返香港,令黎棟國這位政壇新貴獲公眾好評。

虛心接受評價

拯救香港人一役,能否扭轉外界對副局長、政治助理的負面印象?這一回,黎棟國變得小心翼翼。他說,作為第二層問責官員,處事目標,就是要盡心盡力,至於結果如何,則要由市民評價,自己會虛心接受。除了副局長,副秘書長魏永捷都有份主持大局,政治助理盧奕基是何角色?黎棟國說,原本盧在8月23、24日休假,當日得悉事件後,已即時致電回港了解情況。
盧奕基8月24日返港,即時取消休假,加入政府的危機控制小組處理事件。
黎棟國表示,馬尼拉人質事件,是他從事公職生涯以來最刻骨銘心的一幕,「每一幕都咁難忘,係一件一定唔會磨滅嘅事情」。

擁着痛哭的梁太、奔走醫院了解人質傷勢,保安局副局長黎棟國說,每一幕都很難忘。

《入境處職員─奔走各醫院尋找港人》

高級入境事務主任康凱,是最早趕赴馬尼拉的港府官員。8月23日下午約5時,他剛落機,就匆匆趕到事發現場附近的一間警署。那裏是臨時指揮中心,卻簡陋得連電視機都沒有。康凱憶述,當日下午,中國大使館人員已向菲警千叮萬囑,一定要以香港人質安全為先。但到約6時45分突然響起槍聲,「嗰一刻心情好沉重,好唔希望會發生」。
最終出現了最壞的結局,入夜後康凱心急如焚,奔走各間醫院了解人質死傷情況,「每走入一間醫院,都懷住一個希望,諗住全部團友一定冇事!一定冇事!」找到了輕傷者,心情放鬆了一些,本想留下給點安慰,但要趕緊到下一間醫院,找尋其他港人的下落。

入境事務主任梁厚德與Jason媽媽分享他在四川地震所遇的人和事,鼓勵她積極面對逆境。

聽到槍聲響起,高級入境事務主任康凱萬分沉重,隨後即強忍悲傷到醫院找尋人質下落。

護送Jason如返家

當日一同出發的入境事務主任梁厚德則另有任務,落機後即前往酒店,了解已獲釋人質的需要。他當日為李伯夫婦安排藥物,其後負責跟進梁太的個案。梁厚德曾參與四川地震的協助港人工作,不忘跟梁太分享當時所遇的個案,希望給她一點鼓勵。「梁太真係好堅強,佢喺事發第二日早上,經已話諗通咗,可以瞓得着」。
梁厚德說,當時已感到,Jason是梁太的唯一支柱,同行的政府人員與她一樣緊張Jason的安危。「直到Jason上埋醫療包機,我哋先放下心頭大石,覺得好似帶番個小朋友返屋企咁」。

《社署職員─陪家屬認屍互動慰問》

首次擔任雷霆救兵,社會福利署總社會工作主任劉婉明,一心想着到馬尼拉扶持死傷者家屬,到頭來卻是家屬反過來關顧她的心理狀況;短短42小時見盡了生死痛悲,在回航的包機上,社署臨床心理學家陳偉光腦海只盤旋着:「浮生若夢,回家真好」八個大字。

救援要長遠跟進

放工返家途中才得悉要出動,劉婉明記得,首件要執拾的行李是手提電話充電器。政府的團隊各有分工,她主要負責向香港的同事報告各家屬最新情況。陪同家人到殮房認屍一刻,她需要向家屬提出安慰、忠告,結果是部份家屬反過來問她:「怕唔怕?」「佢哋係需要幫助嘅人,但係都好識得關顧番身邊嘅人」。劉婉明說,事發後傳媒不斷追訪,現在是時候給予生還者和家屬一點私人空間,讓哀傷過渡。
專責為傷者、家屬提供「心理急救」,陳偉光說,最困難是如何向家屬發放「壞消息」。「邊個話畀小朋友知好?由專家講?最後都係先講畀親人知,再等佢哋去講」。
陳偉光表示,親人、生還者或會出現內疚等情緒,但最大危機的關口經已過去,現在是適當時候作出長遠的跟進。

聽到槍聲響起,高級入境事務主任康凱萬分沉重,隨後即強忍悲傷到醫院找尋人質下落。

《急症室醫生─特別處方聖經治創傷》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聖經》詩篇23。打針、開刀、開藥,是瑪麗醫院急症室主管唐漢軍的拿手動作,他沒想到馬尼拉之行,竟親自向下顎中槍的易小玲「處方」《聖經》,親口為病人誦讀經文,終於鎮靜了她受創的心靈,讓傷者安睡。
「醫生一向都係靠藥物多啲,特別係急症室(醫生)。」事後回想,唐漢軍也不禁失笑。8月24日凌晨隨包機到馬尼拉,抵醫院後負責觀察易小玲的傷勢。病床上的易小玲相當激動,明顯受到創傷。每當閉上眼晴,腦海就會浮現車廂內的恐怖情景,滿臉焦慮卻有口難言,更不能入睡。

為易小玲選擇詩篇

「藥物係可以令人鎮靜一陣間,但係當你情緒太高漲時,未必幫到忙」。醫生正苦思對策,易小玲突然提出,可否為她朗讀聖經,「咁啱我都係基督徒,於是為佢揀咗詩篇23、118等經文」。每當易小玲情緒開始激動,唐醫生就為她讀一段經文,「不停咁讀,每讀完一次,就見到佢轉為平靜」,可以暢睡一會。
行醫多年,處方經文還是首次,不過他以往也常為病人祈禱。「危難中,一個人好難做到啲乜,信仰可幫到一啲」。
要在短短一日半內安排包機返港,是唐漢軍面對的另一挑戰。當時整個亞太區只得兩至三部包機,終於找到一部在北京,馬上透過香港各部門同事一起安排批文。終於,遇難受傷港人能在8月25日晚上返回老家。

唐漢軍醫生向易小玲「處方」《聖經》詩篇,驅走她的不安。凌樹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