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地轉住宅增2.6萬伙集中新界區 業界指遠水難救近火

工業地轉住宅增2.6萬伙
集中新界區 業界指遠水難救近火

【本報訊】政府為表增加土地供應,以壓抑樓價升勢的決心,將上月公佈擬轉作宅用途的工業及商貿地,加碼至29.5公頃,並趕施政報告前火速將地皮位置曝光。地皮涉及7幅,粗略估算可提供逾2.6萬伙,絕大部份位於新界區,沙田佔45%最多。業界普遍認為,有效解決中長期供應不足問題,但遠水難救近火。
記者:林志光、湯家明、朱連峰

政府為增加土地供應以解決地荒,10年後的今天,展開第二次大規模將工業及商貿用地轉為住宅用途。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上月使出3招14式穩定樓市時已透露,建議將沙田、荃灣、粉嶺及元朗4大區內的約20公頃工業及商貿地,轉為住宅用途,以增加土地供應。規劃署昨公開該份報告,並就內容於本周五諮詢城規會意見。

大規模轉用途歷來第二次

該份報告顯示,規劃署建議改劃作住宅用途的土地共有29.5公頃,多過財政司原先公佈的數量。主要集中在沙田、粉嶺、荃灣東及元朗4大區,其中沙田佔最多,達13.3公頃,當中有近9公頃是私人住宅發展,而小瀝源圓洲角便佔7.5公頃(約81萬方呎)。
至於荃灣東的地皮,位處沙咀道及楊屋道之間,面積約5公頃(約54萬方呎),包括大窩口工廠大廈;粉嶺則在和興路一帶,面積約5.2公頃(約56萬方呎);元朗東頭工業區沿擴業街一帶工廈,也轉為住宅用途,約42萬方呎。另外,大角嘴及屯門西鐵站西面也有工地,可改劃作私人及公營住宅發展。
參考之前工業轉住宅,地積比率一般可達5倍,粗略估計,上述地皮可建樓面近1600萬方呎,提供逾2.6萬伙,主要是私營住宅。
由於90年代本港工業大量北移或轉型,政府在99年展開全港工業用地檢討研究,翌年完成,並首度大規模將位於油塘及土瓜灣等工業區、涉及多達47公頃工地,改劃為住宅發展,165公頃工地轉為商貿用地。之後,政府雖隔一至兩年便進行一次覆檢,但都未曾再多加住宅地。

預期5年後物業才落成

然而,要完成整個改劃土地用途過程,順利的須約一年半時間,之後如土地屬政府持有,便可較快地推出市場,如屬私人持有,則仍須業主透過規劃申請及改契等手續,才可發展,而至物業落成,一般都要花5至6年時間。
韋堅信測量師行估價部董事林晉超認為,政府計劃將7幅工業地轉作住宅用途,土地經濟學上具充分經濟效益,勢在必行。而且,市場對住宅需求大,這從近期物業交投及發展商高價搶地已反映出來,因而應盡早落實有關細節,增加土地供應,令樓市發展更趨平衡。
祥益地產老闆兼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會長汪敦敬認為,政府增加供應長遠是好事,但遠水不能救近火,現時普羅大眾所面對的問題,並不是關心將來有多少供應,而是現時樓價貴到無力負擔,政府應從供應以外方法落手,想辦法協助有住屋需要的市民置業。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亦認為,恢復定期賣地才可長遠穩定樓市。

三幅面積較大地皮

小瀝源
80.73萬方呎
可提供
6728單位

荃灣東
53.82萬方呎
可提供
4485單位

粉嶺第48區
55.97萬方呎
可提供
4664單位

其餘轉住宅之工業地

元朗 面積:41.98萬方呎 單位:3498伙
屯門第9區 面積:20.45萬方呎 單位:1704伙
大角嘴 面積:2.15萬方呎 單位:179伙

註:以5倍地積比興建600呎單位推算之伙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