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家長為仔女讀書,乜都願制,例如三個阿媽合埋租樓,在太子道租一間屋,博仔女電腦抽籤入讀瑪利諾、喇沙小學。天主教學校原來有一個大原則,就係有教無類,貧富學生都收,堅持不辦直資,例如新上任嘅喇沙校長BrotherSteveHogan(中文譯名:賀敬)就講明以後喇沙有三不:不收女生,不轉直資,不辦IB課程,似乎與名校潮流有衝突,但人地「擇善固執」,值得尊敬,至於要付出一啲代價,就冇法子計算咯,起碼聖公會嘅學校,男拔、聖保羅男女等超級名校變咗直資之後,就收生都收唔切,家長為求子弟入學,爭持激烈,反之他日喇沙、瑪利諾等等,就可能面對縮班,有學生,但唔可以收嘅局面。一啲津貼中學老師,尤其是中中老師,幾驚殺校縮班,職位不保,但聖保羅男女等就仍然招聘新老師,增加人手,你話分別幾大呢。
香港教師組織有龐大政治勢力,教協有泛民撐腰,教聯有民建聯支持,立法會主席曾鈺成係教師出身,大家為咗保住中學老師飯碗,必定向教育局力爭:不殺校,小班教學。何謂小班?有無統一界定?二十人一班還是三十人一班,定義似乎係會隨住政治方向而變,莫衷一是。教育局如果堅持殺校,會俾議員及教師大罵,如果搞平均定義,一刀切要求所有官立中學、津貼中學縮班,家長一定唔高興。例如皇仁、庇理羅士、瑪利諾、喇沙呢類學校,收生不愁,何止收三班、四班呀,收夠十班都會滿額,但同一校區可能有某間中文中學收生嚴重低於三班六十一人噃,如果上述學校被下令或勒令「有難同當」,只收三班中一,讓餘額學生派往其他中學嘅話,啲因此而落選學生嘅家長唔嘈到拆天先至奇。那麼教育局如何是好?順從議員教師,會採用平均主義一刀切;順從家長,會採用市場導向,汰弱留強,收唔到學生者就要關門。左丁山係市場主義者,自然贊成第二個方案,不過教育局長係政治職位,教師嘅政治壓力咁大,好惡頂啫,美國嘅教師公會往往可以利用選票,阻止教育制度改革,英國教師隨時發動罷工,教師不好惹,香港亦然。孫局長如何選擇,幾易估,學習奧巴馬親近老師吖嗎,暫緩殺校,逼官中減班囉,一切盡在政治計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