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丰中一開始住在天文台宿舍,因為他爸爸是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
中一以前,他家住馬騮山附近政府宿舍,有一種特別的聲音,代表特別的爸爸,「每當8號風球改掛9號風球,聽到嘭一聲關門聲,我知道佢要冒風雨慢慢揸車返天文台」。
風聲雨聲留在心裏,兒子明白颱風上班是當科學主任的責任。長大後,與父親相關的聲音,也注入了作曲生涯。林丰應香港管弦樂團邀請,為上海世博的演奏會創作一首6分鐘交響樂曲,名為《融》,剛於9月4日在上海首演。觀鳥發燒友爸爸,特地把觀鳥會網頁轉寄兒子,裏面有幾百種雀仔叫聲,希望為他提供創作靈感。
獲BBC委約作交響樂
觀鳥者聽雀仔聲,跟音樂家聽雀仔聲是不同的。後者能聽出不同雀鳥叫聲的短旋律。聽過50種雀鳥叫聲後,林丰特別把黑臉噪[!96C2]與栗背短腳鵯的叫聲融於樂曲之中,代表香港大自然。「其實全首歌只有15秒聽來似雀仔叫。」樂曲尾段,加入他喜愛的小狗以及火車等玩具聲音,展現香港鬧市感覺,也流露作者的童心。
林丰在英國的大學修讀音樂學士及作曲碩士,現正兼讀作曲博士課程。他很明白古典音樂創作是冷門職業,除非是曠世天才,否則,生活難有保障。早年IT熱潮下,父親還是鼓勵兒子做自己有興趣的事。「但佢話我要預咗將來可能要喺個town仔教音樂。」林丰2002年碩士畢業後,先任職音樂出版商推廣音樂工作,公餘發展理想,想不到2005年首獲英國廣播公司(BBC)邀請作曲《明》,2008年以後,更獲委約(commission)創作了兩首交響樂曲,包括長達23分鐘的《解》,另一首是《BE》。他是BBC有史以來第一個香港委約作曲家,自譚盾、陳怡及周龍以後,較少有華人作曲家獲西方大音樂機構垂青。
賣畫、賣文、賣曲譜,生活不容易,「全世界以古典音樂作曲維生,我諗只有10個,仲要喺大學有教席」。1979年出生的林丰,前年BBC找上門請他作曲之時,他興奮地跟爸爸說:「真係死都無憾。」巨大壓力下,他以九個月時間完成《解》。2009年,又為倫敦交響樂團創作了《湧》,雖然無酬,對年輕創作人來說,已經是極大鼓勵,下月將在東京演奏。
曲酬足夠一年生活費
BBC委約的23分鐘交響曲,曲酬可以養活他一年。香港管弦樂團請他作6分鐘的《融》,曲酬可好?「比例上是差不多吧。」當然,他眼裏看的不是錢,「為錢就不會以作曲為職業」。香港仔總有務實的血液,他倒過來想:「我竟然作曲都可以搵到啲錢,已經好開心。」
於倫敦居住,林丰全職作曲三年,除了古典音樂,也曾為英國劇團作曲。拿了兩個獎學金,做喜歡的事情,過滿足的生活,接下來就是追求作品的獨特性,「爸爸講:不要做第二個譚盾,要做第一個林丰。」父親的聲音,還是留在心裏。記者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