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其中一個主要新聞,是巴塞爾III條約新建議銀行把核心資本比例提高至6%,並考慮引入「反周期性」的資本比例要求,即隨着經濟向好,銀行資本要求亦將提高,以漸進方式增至9%。這是預防經濟周期忽然逆轉,銀行便可利用這些額外資本,為呆壞賬撥備增加作準備。這「未雨綢繆」的做法相當合理,但也有其難處(例如如何釐定經濟周期及周期的頂部及底部等),筆者認為只是邁向更穩定金融體制的一小步。
筆者認為要整個體制更穩定,最重要是減低系統內的槓桿比例。經過金融海嘯的洗禮,美國一眾銀行已把槓桿比例降至10多倍。但相比下,歐洲銀行在這方面的工作卻明顯不夠,主要的銀行槓桿比例仍高達20至40倍!
試想想,若一間公司(除銀行外)的槓桿比例如此高,投資者一定擔心其長遠生存能力,而會計師亦很大機會不會給予安全的評核。那為何銀行卻能以這種高槓桿形式運作下去?這全都有賴政府的無形擔保,即倘主要銀行出了問題,那政府便會被迫出手拯救。但當銀行盈利受益於整體經濟增長,西方銀行家便會中飽私囊,向自己及高層大發花紅!正是這種不對稱的利益關係,鼓勵銀行大力借貸,提高槓桿,並作高風險投資,從而對整個體系構成風險!監管機構必須對症下藥才能令投資者安心。
楊延德
中環資產投資有限公司董事
mailto:[email protected]
逢周二、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