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故步自封比殺校更可怕 - 盧峯

蘋論:故步自封比殺校更可怕 - 盧峯

對教育界包括教學團體及教師來說,殺校是個切膚之痛的問題。一旦收生人數不達標,學校跌入「被殺」的名單,整間學校立時面目全非。年來累積的紀錄、歷史、經驗、回憶可能一筆勾消,原來生氣勃勃的校園立時變得死氣沉沉,老師、學生開始另尋出路,學校則像垂死的病者那樣只能苟延殘喘,再沒有重展活力的機會。像這樣的經歷,像這樣的環境,着實令教的、學的感到無助無奈,甚至直接影響他們的教與學。
因此,特區政府在處理殺校問題時應當特別小心審慎,盡可能找尋不同的方法紓緩殺校的壓力,盡可能協助收生不足的學校適應轉變。
教育局較早前宣佈今年暫停殺校一年,讓收生不足的學校有多一年時間作調整可說是務實的做法,也可以讓各辦學團體、不同地區中學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研究其他應對方法如自願縮班等。
但是,中學學生人數持續下降是不能不正視的事實,是誰也不能否定的趨勢,教育界即使如何不願意也不能不面對這個嚴峻的事實。最重要的是本地教育界能化危為機,利用學生人數下降的機會提升教育質素,加強對學生的輔導與支援,而不是把焦點集中在有多少超額學校、有多少超額教師上。
政府資料顯示,○九年中一學生有七萬多人,到二○一六年則只有五萬四千人,學生人數下降的幅度高達三成。但根據過往的經驗,政府投放在中小學教育上的資源不會按比例減少,甚至不會削減。換言之,投放在每個學生身上的資源將會比以往多,老師與學生的比例將會進一步改善,這顯然是提升教育質素的基礎,辦學團體、校長及教師實在沒有理由不好好把握這個機會,利用更有創意、更彈性的方法協助學生特別是水平較差的學生學習。
事實上收生不足以至面對殺校危機的學校往往只能收到一些成績較差,家庭支援不足又或是學習進度較落後的學生。
這些學生其實需要老師付出更大的耐心、耐性教導,需要更多不同的支援。若果辦學團體及學校的管理人能打破各自為政、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做法,改為積極組成聯盟,分享資源,集中老師的力量與經驗。他們的學生固然可以立時得益,標籤效應固然可以淡化,資源運用也將更有效益。

當然,小班教學,進一步提升師生比例是個值得爭取的長期目標,教育界可以進一步跟政府商討,向政府施壓。然而,不管是暫緩殺校、提升師生比例或推行小班教學,目標都不是為了保住教師的職位,都不是為了保存每一間學校包括一些不理想的學校。有關政策的目標其實是為了提升了教育質素,讓學生有更理想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家長有更多優質的學校可以選擇。學生人數下降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學校數目不可免的會減少,教育界、辦學團體、學校管理人與其把注意力集中在殺校問題上,倒不如切實研究如何合作,如何共用資源,讓落後的學生得到更好的照顧與支援!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