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峯早前拍劇時,因強行佩戴超細頭盔,不慎觸及頸椎移位舊患,起床時見暈且動彈不得要留院3天。邊有咁易整到?實情是頸椎錯位有分急性慢性,平日邊用膊頭夾電話邊低頭睇雜誌便是開端,到病情累積至某個水平,隨時會因為打個乞嗤而全面引爆!
記者:蔡俊業
攝影:梁細權
Model:Juzco
場地提供:亞洲運動及體適能治療中心(25789877)
【滑液】(SynovialFluid)
由關節滑囊(Capsule)和腱鞘的滑液膜分泌,含類似黏蛋白質的透明黏質潤滑液,會在肩、肘、髖和膝等關節出現,能潤滑軟骨並使骨塊活動得更順暢。
頸椎移位原因
‧意外如撞車或跌親
‧長期姿勢錯誤如側頭夾電話、低頭看書
‧扭頸出意外
‧運動受傷
頸椎肌肉少易出事
上周林峯因頸椎移位入院留醫,據說8年前拍電影時,因遭客貨車撞到成為舊患。脊柱作為人體最重要支持,出事可大可小,陳允灝脊醫表示,意外受傷是頸椎錯位的主因之一,「撞車或者跌親都有可能,視乎撞擊力有幾大,如果係突然煞車拉親係輕傷,要好耐時間才病發,但假如喺公路百一米撞車咁嚴重,就會即時感覺到有問題。」註冊物理治療師周錦浩(Terence)則說,脊柱分頸、胸、腰3個主要部份,頸椎最容易有錯位及移位問題,「胸椎因為有肋骨撐住,所以好少錯位,腰椎size好大好實淨,旁邊又有好多肌肉包圍,亦好少會有事,相反頸椎周邊無乜肌肉支撐,好容易整到。」
醫生鐘錶師屬高危
有幾容易移位呢?Terence說都是姿勢錯誤造成,他舉出多個例子,例如長時間打機和耷低頭看書、坐車時瞌眼瞓「釣魚」、由未經專業訓練的人扭動頸部,即大家理解的「扭頸」或經常縮起膊頭呼吸,長時間出現這些狀況都會有事。他說頸部的兩組肌肉:斜角肌同肩胛提肌,會因長期出現繃緊狀態,繼而引致頸椎錯位,「有人甚至連呼吸都會造成錯位,就係咁兒戲!」亦可能由於工作,部份需要長時間低頭工作的職業,如鐘錶、珠寶師傅,雕刻工匠同外科醫生等,都可能會有頸部毛病。陳醫生則說經常單邊負重、側頭夾電話及運動受傷,都會容易引起此問題。「初時就算有錯位,都會由身體去補救,即係關節同周邊肌肉會遷就,令你唔覺得有問題,就好似不斷有水滴入個杯度,過咗龍就會瀉,問題就會爆出嚟!」其中一個引爆點就是打乞嗤,但機會極微,「但如果條頸本身已經有事,打個乞嗤就可能會將問題引發!」
頭痛頭暈手麻痹
要確認有沒有頸椎錯位,除看醫生外,病人亦可自行判斷。一般情況下,若有頸椎錯位,患者會感頸部肌肉繃緊、疼痛、頭暈、頭痛和手部麻痹,Terence說如果此時還沒求診,情況只會繼續惡化,最嚴重是壓着神經線,「會覺得隻手無力,連揸筷子揸碗都會感吃力,手部靈敏度亦會減低,例如伸手摸銀仔,隻手好似帶咗手套咁,分辨唔到一蚊定兩蚊!」最差的情況是肌肉萎縮;至於意外而導致的錯位,更有可能引起下身癱瘓。陳醫生說,不少人或會將頸椎有事和一般的頸梗膊痛混淆,若只是通宵工作或運動過後而產生的遲發性肌肉痠痛,不應該持續超過1至2天,「如果過咗4日都仲痛,咁就好去睇醫生!」
動態觸診作判斷
若找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臨床判斷,他們會用「動態觸診」(MotionPalpation)方法判斷病人的頸椎有否錯位。Terence說正常情況會先為患者照X光片,繼而按照以下標準去確認:先觸摸患處有否出現熱感,接着是摸摸肌肉或軟組織有否腫脹,第三是頸椎關節的排序是否正常,「正常關節與關節間應該係平坦,所以要檢驗一下有無因錯位而凸出!」第四是觀察周邊軟組織有否出現痙攣,「如果有,軟組織會變硬收緊,好似條橡筋咁,我哋叫MuscleSpasm(肌肉痙攣)。」最後會看關節的移動範圍,正常情況下扭動幅度左右最多可達80度,若少過40度,即代表有事,「我哋會按照以上資料去診斷而決定用邊種治療方法,有時五樣都會睇晒,因為每個人都唔同,就算同一個人喺唔同階段,整親一日、一個月、一年,同埋邊一節錯位,治療方法都會好唔同,當然平時可以通過做些簡單運動,舒緩繃緊情況!」
舒緩繃緊動作
伸展斜角肌及肩胛提肌
1.坐直,左手放身後並拉着椅背。
2.頭往右邊垂下並用右手輕拉,令頭肩距離增加,維持15秒,然後重複動作,左右做4次。
拉毛巾增頸椎滑液
1.頸椎關節因錯位缺乏滑液或卡住,可借毛巾拉力令滑液分泌增加。將毛巾捲起墊着後頸,頭仰天。
2.用毛巾把頭拉向上至最高點,放鬆,重複動作8次,其間手要跟頭一齊移動。
拉橡筋帶 鍛煉深層頸屈肌
將橡膠帶放在頭後,雙手拉帶的兩邊,頭部出力往後拉,維持10秒,重複動作4次。
(以上動作適合沒有頸椎移位或頸椎移位康復病人)
其他治療方法
按穴位
可按肩井、百勞和風池三個穴位改善頸椎錯位帶來的痛症。
牽引儀
用機器牽引頭部,令頸椎回正常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