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酥與老婆餅,港台兩地老餅。前者積極進取,提升味道質感改進包裝,明顯更具備打入國際與西方曲奇爭長短架勢。相比,老婆餅之賣相及冬瓜茸質感雖然為港人、粵人受落,可殺出省外也非易事,就是澳門出品源自中山之杏仁餅縱有魄力不凡的鉅記,至目前為止仍然脫不掉local土餅味道,發展空間猶似未發現一角下面的冰山。
鳳梨酥源自閩人黃奶酥?
未曾深入問詢星馬一圈南洋華僑;春節前,似曲奇餅酥皮內藏菠蘿肉的小餅叫黃奶、黃梨、旺利、旺來;總之取音近旺近利貼合華人喜意頭好習性。
鳳梨酥源自南灣,福建還是南洋?百科叢書未必有解答,源自中南美洲的Ananas透過西班牙人帶至菲律賓、台灣再而閩粵沿海一帶,甚至類似曲奇的小餅做法也可能跟我們香港民間王牌小吃菠蘿包、雞尾包、蛋撻、沙翁同樣源自西洋?
當然鳳梨酥今之酥皮及內容除麪粉、砂糖、鹽、蛋、鳳梨餡、冬瓜餡外,還有唐人過去極少用以入饌的牛油及酸奶油。未革命前的鳳梨酥在祖父父親遊台之陳年老代:乾、寡,咬下滿口粉;那有今天油光餡滑的滋味?為食鬼童年也不吼!
去日,朋友老遠駛電單車到三重給我買羅撒產品,自此改變了我對鳳梨酥的印象。中間吃過元祖不差出品但未夠班,也有朋友去石牌給我買賓士,最終還是小志介紹常託回娘家探母歸來的弟婦,為我買天母美國學校鄰居吃吃看的妙品。
這次住在位於靠近忠孝新生站的金山南路八方美學飯店(房間內設蒸氣房及噴射spa),轉角忠孝路有餅店叫黛麗斯烘焙屋,黃昏入夜置試食,吃了小小一口,被咬口極佳小小菠蘿肉粒感動,回頭一買多盒回家享受。下次弟婦回台不用老遠跑天母買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