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戰後罪行聆訊 英資料庫見天日45個藏在他鄉的故事

港戰後罪行聆訊 英資料庫見天日
45個藏在他鄉的故事

【本報訊】上一代人談到三年零八個月的日子,「嗰陣走難呀……」,兒孫往往敬而遠之。二戰口述歷史因冷漠而斷層,遠在英國的資料庫,卻默默看守一個又一個港人二戰故事:烽火連天時代,有麪包師傅為保護友人,遭日軍活生生折磨致死;離島一隅,整整三條村子遭日軍滅頂……請翻開這被遺忘的一章,看看每個以血淚交織的故事。
記者:夏志禮

當年20歲的LiKamMoon是德輔道中威士文咖啡廳的麪包師傅,他一名黃姓友人是英軍地下組織成員,他亦知悉友人身份。1944年4月,Li在九龍被日本憲兵隊拘捕,中士松田希望從他口中可以探出黃氏及其華人游擊隊的下落,Li選擇沉默不語,12日後終被釋放,舉家隨即遷往內地惠州居住。

麪包師傅大仇無法昭雪

一個月後,Li在惠州再次被日軍拘捕,軍方拒絕向其妹透露任何詳情,她卻親耳聽到哥哥的呼叫及呻吟聲。一周後,軍方着其妹帶些衞生物品到惠州醫院,妹妹到達醫院後始發現,其兄周身傷痕,渾身是血,卻沒有採取任何救護措施。她其後短暫獲准照顧兄長,其間多次聽到軍方審問及毒打其兄,一段時間後,妹妹不准再接近哥哥,同年8月,Li宣告死亡,由家屬接回遺體。
大戰結束後,戰爭罪行聆訊展開,Li的案件亦在港審理,其妹及朋友指證,憲兵隊卻指其死亡與軍方無關,最後松田只被判刑八年。大仇無法昭雪,但控方開案陳詞卻為Li的人生立了最佳註腳,「他昏沉的人生章節,因其崇高的英雄行為而照亮,寧死不叛友……當殖民地對抗日軍被書在歷史內,Li的名字會被刻在其中一章嗎」?
Li的故事,只是45個被遺忘的香港二戰故事之一。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SuzannahLinton,08年獲教資會資助,研究本港二戰後戰爭罪行聆訊,她遠赴英國,在當地資料庫找到45份與本港相關的聆訊紀綠,涉及123名犯人。字裏行間中,整理出一個個感人事實。

日軍1941年12月「入城」,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日子開始。
黑白資料圖片

為本港留完整二戰故事

Linton將整理有關資料,12月放在互聯網資料庫,供本港市民參閱,「我們希望更多經歷過二戰的人、曾參與這些聆訊的受害人向我們提供資料,為本港留下一個更完整的二戰故事」。

特稿
日軍殘暴 罄竹難書

崇高英雄故事背後,是日軍殘暴的斑斑血迹。他們厲行三光政策:殺光、燒光、搶光。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後,日軍仍沒放下屠刀。45年8月,駐守大嶼山梅窩的日軍攻佔鄰近四條村莊,將村燒毀,俘虜近300居民,其中最少12人被殺,村民均被日軍虐待。同年9月,生還居民上書控告日軍,結果15名日軍被控,在深水埗兵營審訊。
日軍手段有多兇殘,可從另一聆訊文件看出端倪:44年12月,一名少年於大埔被憲兵隊拘捕,因在其身上搜出一隻錦囊,內藏游擊隊名單,軍方隨即按名單拘捕有關人士,對他們施以電刑、從被捕者口中灌水,待肚子脹起再大力用腳踩下的水刑、吊起犯人雙手外展的飛機刑等。

罪犯多返日釋放

日軍罄竹難書的罪行,卻受到不見多大的懲罰。123個被控日軍中,22人判死刑,但實際執行死刑者寥寥可數,14人被判無罪,其他人被判數月至數年刑期,隨着日本戰敗,他們被送返日本,說是服刑,其實早已獲釋。
本報記者